子曾经曰过的,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恰巧,《七月》里有不少鸟兽草木,今天就来识一识。
仓庚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鹂鸟也叫了。
仓庚就是*莺、*鹂鸟,春天叫的最欢。
所以儿歌里也唱“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鹂,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桑
“爰(yuán)求柔桑”是采嫩的桑叶,“蚕月条桑”是在三月修剪桑树。
桑树,或许不需要多作介绍,小时候养过蚕的人应该采过桑叶。
蘩(fán)
“采蘩祁祁”,采摘白蒿的人很多。
蘩就是白蒿,这是一种野菜,最好的采摘时节是清明前后,摘下来之后可以和猪肉作饺子馅。
萑(huán)苇
“八月萑苇”,八月芦苇长开了。
萑苇就是芦苇,一般长在河边,小时候常在十一假期(农历九月)去折芦苇,那时的芦花是最茂盛的,之后就会开始枯萎。
鵙(jú)
“七月鸣鵙”,七月伯劳鸟叫了。
鵙就是伯劳鸟,这个名字可能是模仿伯劳鸟叫的声音。
说起伯劳鸟的叫声还有一点,它能模仿麻雀、*鹂的叫声,吸引它们过来,然后捕杀它们。
是的,伯劳鸟很凶残,不仅会捕杀青蛙、老鼠,有时也会捕杀别的鸟。
葽(yāo)
“四月秀葽”,四月远志开花了。
葽就是远志,远志能用作中药。
很多中药的名字都很有趣,所以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嵌中药名的对联,比如这副:
独有痴儿渐远志更无慈母忘当归
蜩(tiáo)
“五月鸣蜩”,就是“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蜩就是蝉,就是知了。
狐狸
“取彼狐狸”,抓了一只狐狸。
豵(zòng)、豜(jiān)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打了野猪,小的归自己,大的献给公家。
豵,一岁的猪,猪群里的跟从者;豜,三岁的猪,长开了的猪。
因为我们今天吃的大白猪是改良的杂交种,跟西周时的猪不一样,所以图片挑了西周时期的猪尊,这只猪很明显还有獠牙……
斯螽(zhōng)、莎鸡、蟋蟀
“五月斯螽动股”,到了五月,蝈蝈开始叫了。
“六月莎鸡振羽”,到了六月,纺织娘开始叫了。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了十月,蟋蟀跑到了我床底下。
斯螽,也作螽斯,俗名蝈蝈,“蝈蝈”这名字该是按叫声起的。
莎鸡,俗名纺织娘,“纺织娘”这名字也是按叫声来的,它叫起来像纺车的声音。
蟋蟀,也有一个按叫声起的名字“蛐蛐”。
这三种昆虫都是鸣虫,当然,虽说是“鸣虫”,但它们其实不是用嘴叫,而是通过振动翅膀发声,古人也观察到了,所以说“莎鸡振羽”。
此外,蟋蟀还有一个名字叫“促织”,因为它总在秋天叫嘛,所以它的叫声给人一种“催促织衣”的感觉。
郁、薁(yù)
“六月食郁及薁”,六月里吃酸李、野葡萄。
郁是今天的郁李,薁是野葡萄。
葵、菽
“七月烹葵及菽”,七月里煮葵菜和豆角
葵不是向日葵,是冬葵,也叫滑菜、冬苋菜,
菽是豆类的总称,比如*豆什么的。
枣、稻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八月里打枣,十月里收获水稻。
这两种植物都比较熟悉,需要多说几句的是水稻。
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少说也有七八千年。
不过早期北方水稻还是少,《论语·阳货篇》里说“食夫稻,衣夫锦”,稻和锦一样都是稀罕物,更多的是贵族享用。
瓜
“七月食瓜”,七月里吃甜瓜。
古籍里的瓜一般都是甜瓜,附带介绍一下,*瓜是西汉时传入中原的,冬瓜在汉魏时期获得广泛种植,南瓜要元朝才能吃到,丝瓜要到宋朝,苦瓜要到明朝。
壶
“八月断壶”,八月里摘葫芦。
壶,瓠、匏,在古代都可以用来指葫芦,好像还有点小差异,这里就不辨析了。
苴(jū)
“九月叔苴”,九月里收麻子。
苴是大麻的雌株,这种大麻是中国本土的,和美国那个用来吸的大麻不是同种。
荼、樗(chū)
“采荼薪樗”,采苦菜,砍臭椿。
荼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苦菜,另一个是茅草上的白花,这里该是苦菜。
樗,这个树长得和香椿有点像,但气味不一样,所谓“香者名椿,臭者为樗”,所以樗又叫“臭椿”。
黍、稷
“黍稷重穋”,有黍有稷,有先种后熟的,有后种先熟的。
黍是*米,稷在之前聊过,是小米,两种植物在植株上挺好分辨的,在种子上不好分辨。
禾麻菽麦
“禾麻菽麦”,有米、麻、豆子、麦子。
禾,可以用来专指稷,也可以包括黍、稷等一系列植物,这里可能是泛指,因为“禾麻菽麦”像是四类。
说到麻,多说一句,大麻雌雄异株,雌株在前面说过了(即苴),可以吃,至于雄株,可以穿。
雄麻茎部韧皮纤维长且坚韧,可供纺织,《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句子。
茅
“昼尔于茅”,白天给你们割茅草。
羔、韭
“献羔祭韭”,献上祭祀用的羔羊和韭菜。
至此,《七月》里的鸟兽草木终于说完了。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就是说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天文学知识都很好。
其实,他们的动植物学知识估计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