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跨向幸福年
!!!
临近春节,
地处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交接地带的
铜川大地年味渐浓。
人们忙着赶年集、备年货、挂灯笼。
奔波了一年的游子,
也纷纷返回家园,
与亲人团聚。
归
乡
奋斗出来的年味更醉人!
1月19日,距农历新年还有两周多时间,在深圳惠远电器有限公司打工的刘伟提前向公司请假,带着妻子米斐回到了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葫芦村老家。“自年出门打工,两年来我一直没回过家。刚一回家就听说了今年村里计划整体脱贫,准备集资建大棚的好消息,我们小两口儿一合计,年我俩打工一共挣了8万多元,干脆全拿出来给家里建2座大棚。毕竟,奋斗出来的年味更醉人!”刘伟说。
1月22日,由铜川市总工会、共青团铜川市委、铜川市四创办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送万福、进万家”春联书写活动在新区阳光广场举行。
陕西日报记者杨光摄
绿
色
希
望
绿色“年货” 让乡亲们共同踏上致富路
1月19日一大早,在位于耀州区瑶曲镇教场坪村闫曲河组公路旁的蔬菜大棚基地里,记者看到了正带领众人采摘新鲜蒜苗的崔普选。“因为我们全程施的都是有机肥,所以和去年一样,新区几家超市早早预订了我们的蒜苗。可别小看这些绿色无公害蔬菜,这可是城里人最稀罕的‘年货’了。”崔普选开心地说。今年60岁的崔普选在4岁时因一场医疗事故,右脚落下残疾。过去,家里6口人依靠种植10余亩玉米和5亩核桃为生,他由于腿脚不便且又无一技之长,一家人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年,一次卖玉米时,崔普选认识了专门从事大棚菜种植推广的一位商家。商家看他日子过得艰难,就提出让他种植大棚蔬菜的建议。可限于当时家里没有任何积蓄,老崔只能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年,崔普选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耀州区、瑶曲镇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他的生产生活,纷纷为他脱贫出谋划策。*和*府的关怀激发了崔普选脱贫的动力,他下定决心搞大棚蔬菜种植。年12月,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崔普选牵头成立了“梦中梦”专业合作社。当时,镇上先是将15户贫困户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到崔普选的合作社作为启动资金,耀州区劳模协会第四小分队又筹集了5万余元,区残联则拿出3万元进行帮扶。区上领导在帮他分析利弊后,建议他种植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当月底,“梦中梦”专业合作社占地平方米的6座蔬菜大棚顺利建成。
崔普选精心挑拣着准备送往超市的绿色“年货”。
陕西日报记者霍海澎摄
在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崔普选和社员们的努力,年5月,合作社第一批大棚蔬菜上市了。由于所有种植的蔬菜均选用了农家有机肥,属于纯天然无公害产品,因此一上市就备受青睐。6月,初尝甜头的崔普选扩建蔬菜大棚11座,种上了*瓜、西红柿、辣椒、甜瓜等多种瓜果蔬菜,首批瓜果蔬菜成熟后销路依然不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崔普选的坚持最终获得了颇为丰厚的回报。他的大棚菜不仅销往周边的矿区、乡镇蔬菜店和饭店,还与铜川新区、印台区、王益区等多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
年6月,老崔再次扩大规模,先后承包了村组新搭建的15座蔬菜大棚,并吸纳了本村和临近村30余位贫困群众及周边一些残疾人来大棚基地打工,每人每月打工收入在元至元之间,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每年还可得到分红元。“打工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示范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其他贫困户。他们来这里打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学习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为将来发展自己的蔬菜大棚积累经验。”崔普选骄傲地说。
种
出
幸
福
种草莓种出全家人的幸福生活
1月16日,农历腊月十一,记者驱车来到铜川市王益区*堡镇文明塬村绿色瓜果大棚,只见一株株藤蔓挂满果实、一颗颗草莓饱满圆润,果红叶绿的丰收场景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海升集团投资建设的5万平方米现代智能玻璃温室草莓栽培项目,于年9月投入使用。
陕西日报记者赵晨摄
按说冬天是农村人一年中最闲的时候,但对种植草莓的赵鑫一家人来说,每年从元旦到春节,却是他们全家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家里大棚草莓陆续上市的时节。临近12时,刚给铜川新区送了一车新鲜草莓返回家的赵鑫告诉记者:“从元旦开始,上门采摘草莓的市民就越来越多,商场超市对这种绿色‘年货’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几天,我们全家人齐上阵忙着摘草莓,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雇周边村民帮着采摘草莓。”
在文明塬村,赵鑫一家既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也是致富模范户。除了自家的30多亩耕地,他们还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40亩地,仅花椒种植就达50余亩。年,赵鑫一家仅种植花椒一项收入就高达8万元。
除了种花椒,还能不能再发展个新产业?赵鑫告诉记者,在外打工几年后,年他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创业,在自家8亩地上建起了4座大棚开始种草莓。
55岁的赵鑫父亲赵科是个质朴地道的庄稼汉,他说:“我家之前没有种过草莓,但孩子有创业种草莓的想法,我们很支持。我想只要人勤快,多想办法发展产业,用心经营,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年,赵鑫全家种草莓的收入达到20万元。致富后的赵鑫在铜川新区买了1套多平方米的单元房和1辆小轿车。
种草莓不仅增加了家里的收入,也让他意外收获了一份爱情。妻子王丹是到赵鑫家草莓大棚采摘草莓时和他认识的,两人相互添加了
现在,赵鑫已成为全村公认的大棚草莓种植能手和“土专家”。在他家的示范带动下,文明塬村建大棚种草莓的人开始多起来。同村的90后小伙杨永永年从北京返回家乡,学习种草莓技术,现在已经将草莓大棚从初期的4座发展到了如今的12座。文明塬村也成为铜川市冬季草莓最大的供货基地之一。
1月22日,王益区*堡镇年集现场,市民正在选购红薯粉条。
陕西日报记者杨光摄
巧
思
上
阵
优质农产品巧包装新“年货”愈加走俏
1月18日14时,温度计显示已是零下11摄氏度,但严寒依然未能阻挡住西安市民周少华购买年货的热情。为了给怀孕的妻子补充营养,多年从事营养学研究的周少华博士专程从西安开车到宜君县哭泉镇哭泉村购买了多公斤核桃和一些玉米糁。“可别小看这特殊的‘年货’!宜君核桃、玉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优势,可以概括为‘35、12、51’这一组*金密码。‘35’是指北纬35°,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农产品最佳适生区;‘12’是指全县平均海拔米,昼夜温差12摄氏度,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各类农产品营养成分含量高;‘51’是指全县森林覆盖率51%,自然环境优美,是有机产品的最佳适生区。这组*金密码,造就了宜君核桃、玉米独特的品质。这份特殊的‘年货’,绝对是节日里送给亲戚朋友的最佳礼品。”周少华说。
“把这么好的农产品推向市场,一定要做好包装和推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深有感触地说,“哭泉村3亩核桃园,目前已有1亩进入挂果期。可以这样说,帮村民把家里的核桃卖出去并不难,难的是卖个好价格。只有巧包装、深加工,才能让农户有较高收益。”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靳康鹏支持*员曹太峰首先创办了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和宜君泉丰公司,从事核桃树新品种培育、嫁接及销售,并为核桃注册了“庙山”商标,专门设计了包装礼盒,随后,还指定专人在网上及
“装扮一新”的“庙山”核桃一经亮相,马上得到市场认可。借由苏陕合作项目,它还远销到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仅去年就销售了30吨。
同样“变身”的还有玉米。1公斤玉米的收购价格仅为1.8元左右,而在哭泉村,靳康鹏带领大家进行玉米深加工后,装在精美牛皮纸袋的玉米面、玉米糁售价达1公斤8元。已连续实施3年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使哭泉村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不到1个月时间,我们村的玉米面、玉米糁就销售了多公斤!”靳康鹏开心地说。为了进一步做好玉米深加工,哭泉村还建成以玉米为主原料的传统工艺玉米酒坊,成为节日的俏销产品。
目前,哭泉村所在的宜君县正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体系,线下已建成西安三秦森工体验店、哭泉梯田广场体验店,线上已开通
孟女士在哭泉村传统工艺玉米酒坊内咨询品质和价格。
陕西日报记者杨光摄
以优质农产品带动产业,以优质产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脱贫攻坚最为有效的举措。在甜蜜热烈的新春序曲里,当越来越多来自铜川山村的“年货”热销时,我们除了欣喜,更能感受到铜川产业扶贫所取得的不凡业绩:年,铜川市积极实施深度贫困村“五个一”工程,投资万元实施产业项目35个;共有户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4.68%下降到2%。第一书记靳康鹏协助村*员曹太峰创办了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从事核桃树新品种培育、嫁接及销售,累计为贫困群众嫁接新品种核桃树余亩,现亩已经挂果,新品种核桃每斤收购价上涨了近3倍。
陕西日报记者杨光霍海澎
别走开,精彩继续呦~
采访手记
贫困变成过去时日子越过越带劲
杨光霍海澎
来自西安的滑雪爱好者在照金滑雪场尽情嬉戏。
陕西日报记者杨光摄
临近年关,记者走进铜川多个贫困村实地采访,目光所及之处不光是品种繁多的新鲜“年货”,还有群众开心的笑脸、基层的诸多变化。相比这些,更令记者感动的,是一个个来自希望田野的不甘贫困、奋力拼搏的身影。这身影里,有身残志坚的老人崔普选。在耀州区瑶曲镇教场坪村蔬菜大棚基地里,今年60岁的崔普选虽然右脚残疾,变形的脚掌严重外翻,但他脸上却写满了笑容。年,他负责的专业合作社刚刚新添了1辆蔬菜运销货车。在崔普选的示范带动下,耀州区瑶曲镇新建起多座大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目前,蔬菜大棚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这身影里,有主动放弃城市优越工作返乡创业的青年赵鑫。作为一名90后,赵鑫有知识、有思想,不愿因循守旧,给乡村带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观念、新思路。在王益区*堡镇文明塬村,他最先试种的大棚草莓不仅给当地市民提供了新鲜可口的绿色“年货”,也让这个贫困的旱塬增添了新的致富产业,让更多乡亲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新希望。
这身影里,有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作为铜川市卫计局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为群众脱贫致富倾尽全力、想尽办法,不仅协助村*员曹太峰创办了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建成了传统工艺玉米酒坊,而且通过对优质农产品深加工、设计精美包装并在线上线下推广,最终,让宜君的优质核桃、玉米身价倍增,成为市场上的俏销货,使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奋斗让贫困变成过去时,奋斗让日子越过越带劲。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新发展新变化不断在这些曾经贫困的村落出现:一条条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一栋栋新房子建了起来,一个个致富产业发展起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大家更多了几分忙碌。崔普选要给镇上的残疾人送年货,赵鑫想新增几座大棚,靳康鹏则说:“哭泉村的群众不脱贫,我这第一书记绝不能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贫困村的群众还有许许多多的愿望和期盼,但毫无疑问,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已成为大家共同的新年愿景。
审核by林晓雪
编辑by席晨
图片部分by网络
文章by陕西日报
记录陕西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