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新技术。
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开始打开陕西五彩缤纷的暖春画卷,肥沃的三秦大地上,一切都在萌动中展示着勃勃生机。
阎良关山镇界坊村,郭英武进入温室甜瓜大棚的时候,几名农村妇女正在干活,尽管大棚里温度很高,大伙儿还是边干活边说笑好不热闹。穿行在整齐的甜瓜蔓中,被吊起来的甜瓜在碧绿的叶子下“东躲西藏”,郭英武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甜瓜的长势。
一个棚2千多株,即将上市的有机甜瓜吊在蔓上绝对是这个季节的“颜值担当”,正干活的大婶乐呵呵地打趣着,“这里面没有畸形瓜。”
出了棚,郭英武又在大田里忙碌起来……
“他就是再晚回来,都要拿着手电去瓜棚里看看的。”园区工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深刻体现了郭英武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年成立甜瓜专业合作社,从最初流转的30多亩土地,到如今的上千亩十几个品种的甜瓜……关山镇界坊村的郭英武带领多户社员一直奔走在致富路上。
跪着种甜瓜。
爱家乡
从小喜欢在地里干活,喜欢界坊村这边土地
虽然今年只有42岁,但郭英武经历的事情似乎比同龄的创业者丰富了许多,他把所有的成绩归结成一个简单的理由,喜欢在地里干活,喜欢界坊村这片土地。
作为普通的农家孩子,郭英武在家排行老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守着几亩土地努力供几个孩子读书还是显得很费劲,所以郭英武初中农业后就辍学开始了打工生涯。那个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在甘肃帮着别人站柜台卖电视机,这一干就是八年。之后在家乡也开过一个卖电视卖手机的小店,但都因为资金并不足而被迫关门。
年27岁的郭英武再次选择创业,这一次他在关山镇上开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茶叶店,并一直经营至今。
农村人经不起折腾,在父母的眼里,儿子能守好一个茶叶店就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了。只是郭英武并不甘心,他想建园区,搞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做设施农业。
十几年前的关山镇,种植甜瓜的农民们很多,只是那个时候设施简陋,竹竿大棚很容易在大风中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育苗本身就很辛苦,在郭英武的记忆中,育苗都是用很大的土疙瘩和粪便搅拌在一起,用报纸包裹好,然后在平地上挑起沟整齐摆入,底下还需要挖一个洞,类似火道,温度低的时候,要烧柴提升地面温度利于瓜苗生长就是因为土疙瘩重,郭英武记得,每次栽种的时候一个大笼才放十几个苗子,重达到30多斤。
甜瓜大棚中的郭英武。
共致富
想带大家一起致富,不想让辛苦没有相应的回报
对比现在的科学育苗法,两只手就可以拎着多个苗子在地里干活,老一辈人在土地上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郭英武童年和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想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种甜瓜,不想让乡亲们年复一年的辛苦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是郭英武年建立合作社的时候最朴素的想法。
父母不能理解儿子的想法,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极力反对,但是郭英武还是成功流转了村上30余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一个人到安徽去学习技术购买设备,那一次他带回来几万元的蚯蚓粪和新的技术,和工人们一起租住在民房里,12月份育苗的时候,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常常半夜醒来两三次去观察苗子,一旦温度不合适就需要用炉子进行升温。
园区里渐渐有了起色,年继续流转土地,郭英武积极给农民们做工作,改善大田里的基础设施,希望园区里的瓜菜能增产增收。
年郭英武从南方引进回“蓝莓”,那一年花开了果坐了,只是北方的碱性土壤并不适合南方酸性土壤的果树,最终园区里的蓝莓是“颗粒无收”,郭英武赔了十几万元。想放弃又不甘心,那一次郭英武在人社局贷款40多万选择继续建设园区。
整苗。
生活美
卖了甜瓜大家一块再挣了钱,那更像是一家人
年郭英武又把土地面积扩大到了亩,开始专门种植甜瓜。
对于合作社流转土地的农民们来说,他们看的见收益:钢架大棚是免费发放的,育苗的种子是无偿提供的,整个栽种过程中,都有专业的技术员进行全程指导。一亩地从每年五千多元的到现在可以卖到上万元。
每到三月中旬,温室大棚里的温度就能达到30多度,阳光透过塑料膜,吊起来的甜瓜蔓就能度接受光照。郭英武做的是有机农业,很多新的技术在大棚中都有应用,特别是有机质的无土栽培,彻底解决了甜瓜重茬种植带来得问题。
甜瓜被放在一个塑料袋大小的有机质中,这袋“营养”物质能满足甜瓜整个生长过程中的需要,甜瓜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只是种植甜瓜还是很辛苦,每年2月的时候,下午两点半就需要进棚工作,那时候棚外是寒气逼人的“冬天”,棚内干活却是短裤短袖的“盛夏”,盖薄膜需要盖到三四层。一个棚有多米长,盖一次膜就需要2个多小时。3月中旬掐尖的时候,大棚里温度高达近40度,普通人根本受不了。
只是郭英武却一直乐在其中,早上起来进了棚,给甜瓜打打尖掐掐蔓,在他看来都是一件很惬意和享受的事情,他一直觉得卖了甜瓜大家一块再挣了钱,那更像是一家人。
郭英武的大棚。
甜瓜大棚中的郭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