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甘肃有一种
TUhjnbcbe - 2023/1/1 19:10:00

新华社兰州6月2日电题:甘肃:有一种沧桑之变叫“如意”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马维坤、张钦、王朋

有人说,甘肃两头大、中间长,像沉重的哑铃、干瘦的骨头。不过,现在,人们更愿意把甘肃比喻为一柄玉如意。

历经70多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众志成城、勠力同心,陇原大地如期脱贫,脱胎换骨,“美丽”生活正“如意”生长。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的康县美丽乡村王坝主题馆(5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水到渠成,有一种温暖叫美梦成真

入夏时节,绿染戈壁。*花滩上,大棚鳞次栉比。

王建林拧开阀门,喷头“咝咝”冒水,甜瓜开始“享受”精准滴灌的滋润。不时有水珠从棚顶落入水池,发出“滴答”声。

这“滴答”声,王建林再熟悉不过。这位武威市古浪县感恩新村的移民,5年前还住在干旱缺水的大山腹地。每次下雨,桶子、盆子、缸子在屋檐下一字排开,“滴答”的接水声浓缩了几代人的渴望。

时针回拨,一条进山找水的迁徙路清晰可见。

王建林的祖上追云逐雨,从一马平川的旱塬一头扎进相对阴湿的深山,却仍过着接房檐水的生活。

王建林说,大河的波涛,只在梦里出现过。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福坝村的村民小院(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寻找幸福家园,曾是无数甘肃人不可企及的梦。

70多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甘肃再造家园,仅仅为了破除干旱缺水这个最大“魔咒”,就穷尽接引大河水、集蓄天上水、开采地下水等办法。引大入秦、景电工程、引洮工程等一大批大型调水工程先后上马。仅引洮工程一项,多万陇中百姓就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脱贫攻坚力度空前加大,全省城乡面貌迎来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万人告别贫困。

就像大棚里的精准滴灌一样,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人饮安全、村村通硬化路、农村危房改造、控辍保学、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数十项民生工程统筹实施,一个个新家园拔地而起。

如今,整个*花滩被从数百公里外引来的*河水滋润着。王建林熟练地侍弄着4个高效节水大棚。种完一茬甜瓜,还能再种一茬菜。她的新心愿,是托起孩子的大学梦。

茶农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镇的茶园里采茶(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路通财顺,有一种机遇叫天涯咫尺

7年前,张成珠向村民许诺,要把曾经养活红*、八路*战士的小米卖到北京、上海。叔父张志营认真劝他:“这是在做梦,不要说大话!”

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环县偏僻封闭。1年前,这里还不通铁路,10年前,从安掌村到县城,还要走一天。因为交通不便,储量丰富的煤炭和营养丰富的小杂粮,只能长期沉睡。

年底,一列动车呼啸而过,银川至西安高铁全线通车,环县一步踏入高铁时代。

过去几年,为了加快内陆开放,甘肃“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一起修,柏油路修到安掌村口,小山村融入大世界。

去年,张成珠与周边1.2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小杂粮超过9万亩,令他骄傲的是,环县小米不仅卖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还远销澳大利亚。

路路通,百业兴。回望历史,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陇原大地纵横,开创了“天下富庶无出陇右”的辉煌。

放眼未来,“一带一路”是甘肃的最大机遇。

一列运行试验动车组列车驶过银西高铁马坊沟特大桥(年12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的十八大以来,兰新高铁、宝兰客专、兰渝铁路、银西高铁先后建成通车,全省新增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公里。伴随路网加密,中欧班列、南亚公铁联运班列、“东盟—兰州—南亚”航空货运飞机呼啸而过。

从麦积山、崆峒山到莫高窟,整个甘肃正在成为“丝路大景区”。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

电子商务把万山阻隔变成天涯咫尺。目前,陇南市网店、微商数量超过1.4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累计超过亿元。

在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曾经庄稼都难成活的旱地里,来自南美、中亚的玫瑰花品种含苞待放。种粮老手赵正兰变身种花巧手,4亩万寿菊长势正好,“这些菊花已被青岛客商预订!”她说。

诗意栖居,有一种美好叫绿色发展

游客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参观(5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20多年前,何庆山第一次在康县县城的广告牌上看到“鑫”字,不禁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金山嘛!”

三金多财,寓意美好。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鑫”字怎么读,但他记住了这个字。他给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文鑫”,一个叫“武鑫”。

48岁的何庆山生活在陇南的崇山峻岭中,多少年来,全家“吃绿”谋生。

少年时代,何庆山就夜半砍柴。近处的柴越砍越少,砍柴的路越走越长。他凌晨两点起床,下午4点才能到家。

后来,何庆山外出打工。为了多挣钱,他下完矿井就摆地摊,最多时一天干3份活儿。

5月21日拍摄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年以来,康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全县个村建成美丽乡村,有4个村成为4A级景区,其中包括何家庄。

漫步何家庄,淅沥的小雨拍打着翠绿的竹林,多彩的花园与古民居融为一体,曲径通幽,宛若仙境。

现在,何庆山的妻子办农家乐、打理鱼塘,他在山上养了多只鸡、多头猪。他给农家乐取名“鑫淼农庄”,“有了绿水长流,才能财源广进。”

游客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福坝村游览(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唯有绿色发展,才能诗意栖居。这是甘肃最深切的体悟。

*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践行“两山论”,绿色成为最鲜亮的底色。

年,祁连山启动“史上最严”整改,祁连山保护区人为破坏基本禁绝,雪豹、白唇鹿、藏野驴、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显著“复归”。

生态环境脱胎换骨,生态产业强筋壮骨。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等十大生态产业方兴未艾,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增长到24.6%。

脱胎换骨,有一种自信叫美丽生活

生活美不美,妇女最有发言权。

绿树掩映中,一位时尚女士沿着村路走来。她就是康县何家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小兰。

在人们印象中,村干部往往是烟袋不离手、大衣披肩头的老大爷,西北农家女脸上挂着“高原红”。但刘小兰说,如今,高跟鞋已是村里许多妇女的标配,裙子、旗袍也很常见。

刘小兰的另一个身份是养蜂女,她的抖音有0多个粉丝,梦想着自己能成为“网红”,为自己的蜂蜜和全村的特产代言。

每天,她都要换一套时装,就像每天都要照看蜜蜂一样。她说,养蜂和打扮,都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福坝村村民在交谈(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美丽源于自信,自信来自改变。

近几年,甘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甘南藏族自治州实现全域无垃圾,建成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通过改厨、改房、改院、改炕、改圈、改厕,掀起健康革命。在康县,村村道路硬化,庭院整洁,花香四溢。

产业兴,观念新。扶贫车间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让妇女们看到了美丽该有的样子。

在搬家前,29岁的东乡族女孩牟阿西也只在结婚时化过一次妆。过去,她也认为,女人就该围着锅台转。

年12月,牟阿西也家搬到东乡族自治县县城。一次偶然机会,她旁听了一堂美容培训课,看着妆后模特的容貌,不禁惊叹:“这才是女人该有的样子!”

现在,她坚持不施粉黛不出门,并在网上做起纱巾代购的小生意。她说,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精彩!

“要说甘肃最大的变化,还是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中共甘肃省委*校教授李含琳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甘肃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