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直扯淡当代青年独居真相要自由也渴望被爱
TUhjnbcbe - 2022/11/12 19:56:00

出品:BOSS直聘(ID:bosszhipin)

作者:

甜瓜原创作品,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港真,新媒体从业者真的应该感谢一下90后。

在无数个被选题逼得薅头发的夜晚,是他们一次次用自己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活,为我们便秘时送马应龙雪中送炭,让小编们体会到文思瞬间通畅的快感。

90后已经30了,90后已经秃了,90后开始养生了,不敢看体检报告了,没有性生活,负存款,支棱不起来了,想要退休了......

作为一个90后编辑,请允许我给自己点上一根烟,然后拜上三拜,以表谢意。

最近这一次,是90后的独居生活真相。

图片来自:贝壳研究院

独居生活......真相难道不是快乐么?不是说,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独居的爽,是有惯性的

作为万独居青年中的一员,我以主编的发际线发誓,当你回到屋子里,关上门,门锁发出“咔嚓”声的那一刻,你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世界。

独居青年的境界,就是“一人独居,两眼稀松,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十分孤独。”一个人,意味着只有一个声音,一种意志,高效、纯粹、随性。

图片来自网络

独居,可以最大限度地拥抱自由,可以放飞自我。

周末的早晨,能叫醒我的,只有体现本能的生理需求——饥饿。不用担心母亲破门而入“几点了,还不起来吃饭”的狮吼;也不用在意枕边人“你压我头发了”的抱怨,更不用因为被别人发现裸睡而娇羞。

当肌肤脱离了织物纤维包裹的束缚,每一寸都能自由地呼吸,夜风的轻抚也让人沉醉。此时,躺在床上的不再是被压力裹挟的社畜,而是花果山悬崖上的石头里蹦出的猴儿,是东海边使劲儿搅和支棱的哪吒。

图片来自《西游记》剧照

一切以自我意识的舒适度为标准,我即是这个房间领域的主宰。

对于独居青年而言,厨房是一块幻想与现实交融的区域。厨房的存在为自己化身中华小当家制作出精致料理保留了一丝希望,但懒癌晚期细胞会指示意识驱动手指点开外卖软件。

图片来自网络

直到从外卖小哥手中接过热乎乎的食物时,望着崭新的从未踏足的厨房,心里默默打出“下次一定”。

不再有老母亲“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的警告,不再有伴侣精心准备的黑暗料理暴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独居青年的饮食自由就是这么任性。

当在自己的格子间里当“上帝”都无聊时,一句“要有猫”成为了改造世界的新咒语。

图片来自歪研社

宠物自由是独居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居青年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体验,充分体现了独居青年对于所在空间的主权宣示。选择猫咪作为自己的甜心宝贝,有助于免除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妥协的烦恼。

图片来自网络

人是社会属性的动物,自嗨过后仍要面对三次元世界。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到:“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村上春树只有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独处中持久地享受。

在午后睡去,在不知时间的夜里醒来,恍(è)惚(xǐng)间(hòu)会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每天和外卖小哥固定通话,确认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还处于在线状态后,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思考:独居是自我的选择,还是时代的选择?

独居是时代的选择

几千年前,祖宗们溜达到这片儿地,觉着不错,于是定居下来。男人们肩负起提供食物的重任,扛着纯手工制作的武器出去狩猎。

经验教育他们要一起行动,因为有些人是路痴,有些猎物一个人拿不动,最重要的是,出去找猎物单挑的勇士最后大都变成了食物。

图片来自网络

打猎是个危险的行当,需要靠得住的伙伴而不是20投的猪队友,所以人们通常和一个姓的亲戚组队。打回来的猎物如何分配,则需要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主持局面。

久而久之,在农业文明下,人们形成了以血缘为羁绊的宗族化社会制度,一个家族整整齐齐地生活在固定的区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被鼓捣出来了。交通不再靠走,坐上火车逛吃逛吃,不仅能到达隔壁村,更能去到山那一边的城镇。

工业文明,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代替了人工协作,人们不用在地里刨食,不用组队去和野兽开团,走进工厂,用劳动时间就能换取面包。

图片来自网络

唯一的问题是,个人没有精力照顾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孩子也不能靠自己鼓捣出来,所以找个人组队建家庭吧。

于是社会的组成单位由集体变成了家庭。

城市化发展和互联网的诞生,缩小了世界,放大了个人。想吃什么,不必像父母那样去菜市场挑选,在手机上动动手指菜品就会自动上门;对别人的思念,不必漂洋过海去看你,打开手机摄像头就能面对面聊天;甚至宠物也可以放在网络云端,大熊猫吃播,克里米亚撸狮子老虎,各种快乐通过屏幕就能获取。

图片来自网络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越来越细致,从细胞到分子再到原子中子质子,也让社会构成单位从集体到家庭,再发展到以个人为最小构成单位。

图片来自:贝壳研究院

数据表明,79.7%的90后有过独居的经历。

便捷的物流服务,发达的城市地铁,扫码就能骑行的共享单车,街头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城市提供的各种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人可以在相对较少的人际交往中,获取足够生活的资源、物质和精神食粮,满足自身的需求。

必要的社交减少之后,独居会成为越来越多的选择。只需要一个网络信号和一部设备,你就掌握了新世界的生存密码。

以至于我一度怀疑自己只是个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手机才是本体。要不然怎么解释,每年新款旗舰机发布的时候都迫不及待要更新换代,却很少在升级大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上有所花费。

独居状态的人类情感处理

有数据显示,西欧地区的独居率在35%——40%之间。在文化上更偏好群居体验的东方,日本的独居率也在30%以上。大体可以认为,独居率与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独居,其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奢侈品”。

独居,并不意味着切断自身和社会的一切联系。相反,独居的人会保持感情联系的必要出口。

现实中沉默寡言,多一个字都不想说,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却活跃得像多动症患者。朋友圈里抒发心情,明媚而忧伤词句信手拈来,一开口就是老网抑云了;微博上的自拍,兼具杂志滤镜和神仙颜值,拍照三分钟P图半小时都是快的。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都生活在社交媒体上,线下社交更像是用胶卷成像的照相机,可以有但没必要。

社交是独居的充分条件,安全感则是独居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人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敲门。豆瓣上有一个「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里面多是以“中老年”自嘲的独居年轻人。

图片来自豆瓣

孤寡人士们可以相互组队,每天早晚电话沟通,进行健康打卡报备。每个人把自己的生活变成孤岛,却又点起篝火,渴望隔空的抱团取暖。

找到另一半不就好了?

这涉及到一个概率问题。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社交习惯甚至洗漱习惯,在万独居青年中找到相同习惯的人比国足进世界杯的概率还低。哪怕找到了自己的天作之合,还有50%的概率,你们两个是同性。

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具有效率,人们在追求感情时也更注重效率问题。“从前车马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剧情只存在于上世纪琼瑶阿姨的作品中,每一年的女神大赛是直男们的传统艺能,饭圈的“哥哥”和“老公”则是三个月更新一次,一只野生“小张”(还有人记得么?)的意外闯入增加了几分戏剧色彩。

或许,并没有人真的不相信爱情,只是不再轻易相信而已。

打开朋友圈,老王早起陪女朋友出去逛街,二狗在求问节日该送女神什么礼物,我在床上等外卖,我们都有美好的明天。

叮咚!美好的独居生活,从外卖员的手中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扯淡当代青年独居真相要自由也渴望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