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青藏高原灵秀地尖扎县文旅产业嬗变记
TUhjnbcbe - 2022/8/29 23:36:00

提起*河,你会想到什么?是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是远上白云间的孤寂?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汹涌?还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往无前?都对。然而,壮阔野性的*河,在青海省东南部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却收起了奔腾的气势,变得灵秀和平静。德吉村,就静静依偎在*河的臂弯里,山峦叠翠,水光云影,在蓝天和阳光的辉映下宛若绿毯上的宝石。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个个耀目的“头衔”为德吉村打上了“文旅”的标签,年11月,德吉村又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个“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如今,曾经无人问津的荒滩在天津对口支援青海前方指挥部的帮助下,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青海小三亚”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版本升级,产业层级亦得到新的提升。

文旅加速高品质升级迭代

德吉村村民交巴吉的家,砖红色屋顶,米白墙面,*色松木大门,坐落在山水之间,好似一幅美丽的乡村油画。夏日傍晚,一家人欢聚一堂,“新家舒适温馨,农家院生意红火。德吉村汉语的意思就是‘幸福村’,我现在就是过着最幸福的日子!”交巴吉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

这样的日子放在几年前,没人敢想。“过去我们大多住在浅脑山区,都是土坯房,出行靠走,喝水靠背,用电也不方便,信息闭塞。”交巴吉说,“雪灾时牛羊会被冻死;家里人生病,要走很远的路才能看病。现在搬下山,再也不怕了。”

年9月,尖扎县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将易地搬迁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德吉村投入近万元,将户人搬迁下来集中安置。“其中天津援建资金万元,在德吉村的整村修建及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德吉村以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模式,带动更多老百姓就业,引导当地群众走上旅游致富之路。”尖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吉加介绍。

天津援青干部、尖扎县副县长王鑫介绍说,“德吉村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全省移民易地搬迁安置示范点’。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真正成为*南州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德吉村易地搬迁纪念广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更好更精准地实施国家*策,让百姓普惠受益?如何使脱贫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呢?如何让搬下来的村民有效的融合,让曾经的牧民成功转型旅游从业者,让德吉村可以一直成为“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守住不返贫的底线,同时让德吉村真正实现“能致富”的目标呢?天津援青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深入探讨德吉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王鑫告诉中国小康网,“首先,我们要转变村民的经营理念,积极引导并协助村民练就旅游服务的技能,提高专业化水准,提高游客在德吉村的旅游体验,拒绝‘等靠要’的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市场化的经营,打造有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能够真正爱上的德吉村,成为回头客。我们天津援建积极联系携程天津公司,计划为当地百姓对接携程大学,为他们更好的提升专业化旅游服务水平提供培训机会。这也是德吉旅游从脱贫攻坚的1.0向乡村振兴2.0提升转变的过程。”

单一的农家乐,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因此,天津援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积极帮助德吉村开发多种旅游项目,融入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河文化等文化元素,促进德吉村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德吉村也在积极开发水上乐园、射箭文化场所、自驾游营地和高标准蔬菜温棚采摘,让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真正落地落实。”王鑫说。

除了德吉村,同样是*河沿岸的来玉村是尖扎县易地搬迁工作中,又一个成功典范。

德吉村到来玉村的连廊公路已经建成通车

原先的来玉村在海拔米的尖扎滩乡上,那里生活极其困难,年整村实现搬迁。年,天津援建投入万元,对99户易地搬迁藏族群众庭院外立面挡墙进行了修缮,同时修建了广场的活动区域,如篮球场、人行步道等。还投入了万元,援建了德吉村到来玉村的连通道路附属设施。“今年,我们投入万元,将对德吉村到来玉村的连廊进行援建,计划修建帐篷营地、自驾游营地、公益设施和观景台等基础设施,更好的满足来玉村旅游开发的需要,全面助力*河民宿第一村的建设工作。”王鑫说。

作为易地搬迁的安置点,目前来玉村已经在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装加工这五大产业的发展中初具规模,现在的来玉村,多业共生,多轮驱动,可以满足各方来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积极打造*河民宿第一村,成为尖扎县乡村旅游的又一网红打卡地。

产业提升乡村振兴关键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守在*河岸边,可以吃上旅游饭,那不具备发展文旅条件的村落怎么办?王鑫和援青干部们,把目光放在了产业层级提升上。

我们采访的前一天,两辆专用运输车载着头种猪到达尖扎县万头生猪养殖场,这是天津援建万头生猪养殖场猪舍中迎来的第一批生猪。

在尖扎县畜牧兽医站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将头种猪送进尖扎县万头生猪养殖场。

*南州尖扎县万头生猪养殖场是天津援建重点项目之一。年,天津援建投入万元项目资金为该猪场新建四栋猪舍,其中公猪舍一栋、种猪舍一栋、妊娠舍两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年,天津援建再投入万元资金进行二期厂房建设,计划新建4栋生猪养殖厂房,进一步满足生猪养殖需求。

王鑫介绍:“在决定援建该项目初期调研时,发现项目所在的*南州,全州范围内生猪年出栏数每年不足0头,完全无法满足本地区的内部需求。生猪养殖育肥在这一地区为行业空白,势在必行。天津援建精准发力,结合当地所需,充分利用粮食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将实施规模化养殖,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也将带动本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青海讴赅瑞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尖扎县坎布拉镇。占地亩,计划总投资1.39亿元,将建成存栏0头基础母猪繁殖基地一个、5万头生猪育肥基地、饲料加工厂一座、亩种植基地、10万头生猪屠宰厂一座,形成一个绿色养殖产业链综合基地。总经理胡利说:“公司高度重视设备设施在提高生猪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结合当地情况,借鉴规模化养殖厂家的优势,引进了自动清除粪便自动存储等各种先进设施设备进行优势集成,争取形成‘标准、高效、绿色、环保’的猪场建设模式。”

与传统养殖相比,尖扎县生态循环养殖建设项目(万头生猪)可有效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依托尖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的天然条件,以“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利用”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尖扎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同时,以生猪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为抓手,进行有机肥生产加工,并逐步形成“猪粪便-粪便加工有机肥-农作物-生猪饲料”,这种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种养小循环、农牧业大循环的发展格局,不仅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更有力的助推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天津援建青海高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提升温棚项目

在尖扎县康杨镇青海高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忙得满头大汗的白恒玮告诉中国小康网,他在这里种植热带水果已经第三年,经过土壤改良和技术改良,高原火龙果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可达到斤左右,年收益相当可观。而且,不仅可以解决当地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帮助这些村民在高原水果的种植方面实现了从零基础到技术能手的转变,在技术层面也为当地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年时,在冬天遇到了低温的难题,为了保证火龙果的生长温度,不得不购买电热保温装置,极大地增加了种植成本。去年,天津援建为我们修缮温棚门洞30座,改造温棚外墙面7座,购置电机、塑料棚膜、棉被等,解决了棚内温度难题,不仅解决了企业运营成本,更保证了火龙果的生长,还使花期提前,增加了一季的结果期,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白恒玮说。

王鑫介绍,年,天津援建尖扎县特色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投入万元用于青海高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帮助其提升改造温室大棚,项目完成后,该基地每年可向市场提供水果番茄约15万公斤、高原火龙果2.5万公斤、高原网纹甜瓜4万公斤。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约万元、净利润万元,直接带动就业人员30余人、间接就业人员50余人,辐射带动余人,同时高原火龙果的成功种植填补青海省热带水果种植的空白,也极大带动了周边乡镇开展蔬果种植,有利于带出更多农民企业家,促进当地果蔬种植地基及产业园的发展和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文旅版本升级,到产业层级提升,尖扎县在天津援建的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嬗变,从无到有,从有到兴。正如“德吉村”三个字的幸福寓意,尖扎县乃至*南州的人民,日子会越来越幸福。

中国小康网*南6月27日电

撰文摄影摄像/吉宝刚刘秀娟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援青前方指挥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藏高原灵秀地尖扎县文旅产业嬗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