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河内蒙古段
“几”字大弯起始点的乌海市
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
四地报社记者
带着对
“乌金之海”“沙地绿洲”“书法之城”
的感叹
顺流而下
走进了被誉为
“塞上江南”“塞外粮仓”
的巴彦淖尔市
开启为期四天的采访活动
总策划一舟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60年前,恶劣的自然环境禁锢着这片土地,但勤劳智慧的巴彦淖尔人,通过战天斗地的勇气,驯服了有着“红色公牛”之称的乌兰布和沙漠,在漫天*沙中铺出一条镶金的绿色之路。他们在奔腾不息的*河边,挖出了又一条*河,这个有着“二*河”昵称的总干渠,以其雄浑的气势,演绎了河套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辉煌历史。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漠水稻实验示范基地,乌兰布和沙漠变成了千亩阡陌纵横的水田。
记者团参观巴彦淖尔“治沙”“用沙”产业
“愚公治沙”治出“塞上江南”
曾经的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边,是干旱与烈风造就的苍茫沙景,山一般的沙丘,一望无际,连绵不绝。如今,从这里沿穿沙公路驱车驶过,看到的却是金叶榆、杨柳树、灌木丛组成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宛若一条绿色的飘带伸向远方。
就在这条“绿飘带”沿线,万亩光伏产业园、仁创沙漠水稻基地、王爷地肉苁蓉基地等一处处生态绿洲如珍珠般洒落在大漠腹地,让昔日*沙漫漫的乌兰布和沙漠呈现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乌兰布和沙漠作为集聚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科技带动产业,鼓励企业通过产业加入到治沙行列中来。依托现代农牧业、绿色新能源、肉苁蓉产业、沙漠旅游业等实现了沙漠的多元化发展。
王爷地肉苁蓉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是磴口县土生土长的农民,祖孙三代都在致力于沙漠治理。年,他承包下乌兰布和沙漠中5万亩的土地,投资多万元,栽植梭梭林3万亩,利用梭梭根部人工接种肉苁蓉2.5万亩。“梭梭是治沙中最受宠爱的植物,通过栽植梭梭治沙,通过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一举两得。”王爷地肉苁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蕾说。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水稻应该种植在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地方。沙漠里种水稻,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然而,在巴彦淖尔市却稀松平常的事情。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千亩水稻种植区,放眼望去,金色的沙漠上铺展开一片绿色的画卷。为了治沙,磴口县陆续开发了亩沙地水稻和亩盐碱地水稻,治理沙漠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年产大米23万斤。同时,还开发了循环水鱼塘、经济林等项目,在沙漠水稻旁规划打造了桃树、杏树、梨树等经济林区域,既可以通过植树绿化恢复生态,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提升县域旅游产业品位,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是因为我们有一项名为“生态保水砂”种植技术,将保水砂铺在沙漠地,可以有效隔绝水源不断在沙漠中向下渗透,具有良好的防渗性和节水保肥效果,应用该技术的水稻长势旺盛,植株健壮,可节水70%。由于透气性好,稻田不会产生厌氧环境,没有有害气体,能减少病虫害,避免使用农药,从而确保无公害种植。此外,还可利用稻田养鱼、蟹、龙虾、台湾泥鳅、鸭子、鹅等,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沙漠水稻的负责人杨*说。
除了绿色的农田,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示范基地的光伏发电板远看如沙漠中的海浪般格外显眼。走进华盛绿能光伏农业园区,一派生机盎然:多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顶上蓝色光伏电板源源不断生成“绿色电流”;大棚内甜瓜苗开花瓜,“鸠坑”茶嫩芽翠绿,多肉植物憨态可掬,药用蚯蚓在湿润的泥垅温床上孕育生长……
指着温室大棚内一垄垄抽条开花的甜瓜苗,该园区负责人李虎喜上眉梢:“光伏发电融入现代农业,既满足了植物生长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化。我们在这片沙海上不仅造出了绿洲,更带来了经济效益。”
而正是这一批批的“愚公”企业,驯服了这头“红色公牛”,在*沙之中,铺出镶金的绿色之路。
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从总干渠到干渠、分干渠、支渠等,60年来流淌不息,沁润巴彦淖尔成为“塞上江南”“塞外粮仓”“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愚公移水”移出“塞外粮仓”
高空俯瞰巴彦淖尔,*河北岸翠绿的良田,被纵横交错的“银色飘带”有序地织起来。那些“银色飘带”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一路向西、向北欢歌起伏,多万亩的良田,由碧翠变成金灿灿。
“银色飘带”源起三盛公水利枢纽,伴行着*河一路东奔公里,横贯河套平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成为“二*河”。“二*河”大名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从总干渠到干渠、分干渠、支渠等等,它们如人体的动脉、血管、毛细血管,60年来流淌不息,沁润巴彦淖尔成为“塞上江南”“塞外粮仓”“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驱车逆着“二*河”的流淌寻找它的源头,车窗外的河面闪着静谧的鳞光悠悠流淌,温柔得就像一匹踱步的野马。然而,当车辆停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管理局一闸外的堤坝上,冲入耳中的是滔天的浪声。通过闸门倾斜而下的*河水,如雄狮咆哮,猛烈地拍打着河岸激起几米的白色浪花。
看着向东奔腾而去的*河水在宽阔的总干渠中头也不回的奔流,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管理局副局长秦力难掩内心的激动,他说:“有了‘二*河’(总干渠),才使河套平原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明珠’。”
河套平原南临*河、背靠阴山,是由流经此处的古*河冲积而成的一片扇形平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套地区所有渠道都是直接从*河上开口,仅靠修建一些草闸等简易设施来关放口,并靠河水自流来浇灌土地,根本不能及时准确地调控渠道中的水量和水位。因此,每当*河来水量陡然增大时,洪水就会漫过渠堤淹没大块的良田;而当*河来水量减少时,许多渠道又难以进水,致使干旱而欠收或绝收。
河套灌区水量调度中心和信息化中心技术人员张利*站在平方米的实体沙盘边缘,经常要讲解高科技控制下的母亲河在巴彦淖尔智慧运行的故事。但是在他还没有出生的年代,脚下被驯服的*河,却让他的家乡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为了改变“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的状况,年2万多人开挖总干渠,一挖就是10年。
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自此,河套灌区无坝自流、多口引水的历史归于终结,揭开了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的新篇章。年6月总干渠全线完工,年均约50亿方的*河水经由灌区10.36万条、7级灌排渠(沟)道及河套水务集团供水管网的接力输送,日夜滋养着河套大地,为河套地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水生河套,没有水就没有河套灌区,也就没有巴彦淖尔的今天。
六十年前2万多总干渠的建设者一定梦想了今天巴彦淖尔的模样,但如今的变化一定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统计显示,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及总干渠运行以来,河套灌区累计引用*河水多亿立方米,其中改革开放40年来引*用水量达亿立方米;灌区灌溉面积已形成近千万亩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河套灌区粮食总产量由3亿公斤增加到31.3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元增长到元。
水兴百业,富裕的不仅仅是勤劳的河套百姓,灌排工程的畅通,使土壤盐碱化得以遏制,绿色巴彦淖尔成为了祖国北疆一道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
如今,逆生长的“富饶的湖泊”正骄傲地讲述着“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全新故事。
(记者:孙英侠,刘蔚君,赵永峰,李硕,李强;编辑:刘澎)
版权声明:本文为包头晚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活动支持
你错过的好新闻
中央扫黑除恶督导在内蒙古
周末要下雨?包头的天气闹哪样...
一整块玻璃窗从天而降砸中5岁男童!妈妈当场崩溃…孩子仍未脱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