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兵团*委宣传部、兵团文体广旅局、兵团文联联合开展了“兵团题材文艺作品征集活动”。陈湘涛作品《五家渠的春夏秋冬》获佳作奖散文二等奖。全文将近1.8万字。美丽五家渠计划连载这部优秀的散文作品,以飨读者。
连载1:五家渠的春夏秋冬
连载2:春分
连载3:清明
连载4:谷雨
连载5:小满
连载6:芒种
连载7:夏至
连载8:中秋
连载9:三九四九
连载10:腊月二十四
连载11:
春节对我来说,小时候的年味就是甜味。
那时的五家渠,能吃到的零食很少,几乎每个孩子都对甜味有着近似偏执的热爱。
嘴馋的孩子为了那点甜味,不惜舔舐药丸上的糖衣,直到吃出苦味才吐出来。
夏天还好,有蜜蜂巢、野枸杞或甘草根解馋,到了冬天,抛开生病才能吃上的*桃罐头和麦乳精不说,想吃甜味只能菜窖里掏出几个胡萝卜生吃,或是蒸馒头时添两三个糖包子、糖三角解馋了。
那时的白砂糖是家中的珍品,绝不用来炒菜,来了客人泡杯糖水招待就很体面了。
只有到过年时候,五花八门的甜味零食才能从副食品商店走到家家户户的茶几上,让孩子们欣喜若狂。
最好的甜味零食,就是糖果了。
过了腊月二十四,估摸着每家每户年货置办得差不多了,孩子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地窜门,转上一圈,棉衣棉裤的口袋里塞满了牛奶糖、花生糖、水果糖、话梅糖、薄荷糖、高粱饴......
我们都喜欢去那几家上海人家里窜门,他们的糖果明显比我们吃到的石河子八一糖厂产的糖果好。只是他们稍显抠门,不肯把上海亲友寄来的高档糖果摆到桌上,需要怂恿他们家的孩子从过年期间不再上锁的五斗橱中取出来。这时候的孩子往往比大人还大方,送出门还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两个大白兔奶糖来。既是炫耀,也是交际。
糖果一多,交易就产生了。每种糖果都有了身价和行情。最好的当然还是大白兔奶糖,一颗可换三颗普通奶糖。石河子产的高粱饴也是好糖,最少能换五颗水果糖。水果糖里也有口味差别,有个女孩子格外喜欢话梅糖,甚至愿意用牛奶糖来交换,家门口时常有一堆换话梅糖的孩子。
那时的孩子都追求极致的甜,对薄荷糖这样带有辣味的糖果颇有敬畏,等到年后所有糖果消耗殆尽,才会选择吃它。
冬天的水果,苹果当家。那时还没有红富士苹果,只有青苹果和*苹果两种,个头都很小。
青苹果脆甜,名为“青香蕉”,*苹果面甜,名为“*元帅”。
五家渠周边团场盛产甜瓜,那时有一种超大的甜瓜,名为"炮弹红”,身体细长,红瓢青皮,因为皮厚和晚熟的缘故,可以在室内放置到过年。几乎每家都在秋天存上七八个,一直吃到过年。来客人时,切开一个,满室甜香。
秋天时晒好的甜瓜干、野苹果干,也在过年时作为果脯和瓜子、花生、糖果一起摆到了桌上,成了待客上品。
周边的团场种有甜菜(当地称为糖萝卜),供应糖厂制糖,也会销售一部分给居民。到了年前,很多家庭把甜菜熬制成“糖稀”,蘸馒头吃。
甜菜形似青萝卜,个头巨大,疙里疙瘩,远不如萝卜匀称。熬甜菜糖稀是个技术活,熬制不好就会发苦。大哥从职高烹饪班毕业,烧菜是二把刀,熬“糖稀”却很有火候。
他将甜菜疙瘩洗净,用擦菜板儿擦成细丝,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关火。待凉了,捞起甜菜丝,剩下的水,小火慢慢熬,直到熬成粘稠的“糖稀”。
大哥熬制的“糖稀”甜味醇厚,微带苦味,还有一种特别的甜菜香。
离我家不远还有户俄罗斯族混血家庭,家中主妇擅长熬制甜菜汤,用甜菜和土豆制成,看着红红的菜汤,本以为是甜的,喝着却微微有种酸味,不够甜,自然不太讨孩子喜欢。
五家渠人来自五湖四海。到了过年,能尝到很多地方的特色食品。
我们家祖籍湖南耒阳。老家亲戚来新疆,总会带一种红薯粉制成的“刮皮”。大小厚度似豆腐皮,但颜色暗红。吃到嘴里香甜可口,特别耐嚼。这是湖南耒阳的特产,随着老家亲戚往来新疆,成了最受邻里欢迎的特色食品。
现在的孩子过年恐怕很少吃糖了,怕有蛀牙,怕长胖,更重要的是,糖早已不是稀罕物了。现在每一天的生活放到过去,就是过年了。
诗人沈苇在《金山书院》诗中有两句话:“凡造梦者,须去废墟中捡拾砖瓦。凡将无形之梦,变成有形之梦的,可称之为荒凉的事业。”
五家渠人的春夏秋冬,看似“春花秋月等闲过”,与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但四季更替中,有一种难以名状又沉甸甸的东西,埋在了泥土中,长在庄稼里,我们也把它称之为“荒凉的事业”吧。
(未完待续。下一篇:春分)觉得好看,请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