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的吃瓜传统,可谓由来已久
乐府诗有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人们便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更是有始有终,吃了全套的瓜
想当初,那紫色圆脸戴银项圈的少年
也曾在一片瓜地里举着插猹的叉儿
“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鲁迅:这句我还真说过)
面对“一瓜未平,一瓜又起”
我就像一只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
俗话说,春天看花,夏天吃瓜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吃瓜季
那么怎样才能吃到今夏最甜瓜呢?
研小开手把手带你掌握正确吃瓜姿势
谁是“吃瓜群众”?
“吃瓜”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吃瓜群众」中的「瓜」,最初是「瓜子」的意思。
在论坛中,经常有人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围观的人就会形成如下面的刷屏:
「前排出售瓜子」
「前排吃瓜子」
「前排吃瓜」
「吃瓜群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
于是就干脆有人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
第二种说法是,“吃瓜群众”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到: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再后来,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吃瓜群众”就这样流行开来,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们”吃的东西也逐渐丰富起来。
“群众”为什么爱“吃瓜”?
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邓巴数”的发明者,人类学家、演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著书《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他认为人类说八卦就像是其他灵长类动物梳毛社交的语言版。作为群居动物,人类需要社交活动来建立长期的信任,而语言的进化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交流的效率。
“路见不平一声吼”?
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建立了一个个体层次模型,可能有助于解释人类为什么会惩罚那些不会直接损害他本人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第三方惩罚。当A对B的权益造成损伤,另一个与A和B都不相关的人C站出来对A进行惩罚,就是所谓的第三方惩罚。如今网络世界逐渐成为第三方惩罚的有力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网友为不公平的事件挺身而出,促使实施恶行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什么才是“吃瓜”的正确姿势?
理性“吃瓜”,明辨是非
我们常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吃瓜群众”是围观者,却不应成为人云亦云的跟风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态度面对网络言论,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以更加智慧锐利的目光明辨是非。
适度“吃瓜”,切勿沉迷
现如今网络中“一棵藤上七只瓜”的现象屡见不鲜,“吃瓜群众”常常不分昼夜“顺藤摸瓜”,也曾有人调侃若是将“吃瓜”的劲头拿来搞科研,不知会做成多少事。所以,何不将自己的注意力真正地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呢?关闭社交软件,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做上一顿饭,和家人聊聊心里话,拥抱真实的生活。减少对于明星、偶像等个人生活的“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