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砖井
蒋朝武“喝水不忘掘井人”,每当听到这句谚语,便念记起故乡的那口砖井。儿时记忆的潮水在放纵奔流。那口井在我村的东北部,紧邻村庄,在村与井之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一年四季人们穿行其间……故乡那口砖井,井口呈圆形,条砖拃一周,半径一米左右,土台围一圈,方便放水桶;井底也是圆形,直径四米左右,这样能够多储水。整个井的构造是口小底大,井壁全是用条砖垒砌,从井口到井底深5米左右,一览无余。长时累积,不免井底会有淤泥,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季的一天,邻居有几个人商量,把井淘一下,不多时乡亲有拿着铁铣的,有带着铁筲的,有拿着井绳的……齐聚井边。我踊跃报名下井,乡亲们允许了,于是我脚蹬铁桶,手攥麻绳,有几个壮汉把我慢慢地送往井下,有的乡友把铁铣系好也送下去,从井下往上看,井口宛若碗口大小,顿觉脚下冰凉,手持铁铣一铣一铣的,把挖出的淤泥放入桶中,约挖了有两个余钟头儿,淤泥清理干净了,有几个喷泉冒出了咕噜咕噜的清泉,这时乡亲们把我从井下提上来,这活虽脏、累,好似泉水流入了我的心田,甚是惬意,因为乡亲们能喝上故乡的甘泉了!儿时的记忆中,春天一大早人们有担着铁桶的,有挑着木筲的……径出家门直奔砖井,一路上叮叮当当,好似鼓鸣,至井时,来的稍晚的便排起了长龙,帅男倩女笑语欢声,桶放井沿手拿井绳,一来一往把水提到井沿上。年轻的小伙不由分说,自觉得给年老的把水提上来。然后肩挑甘甜,一路上唱着红歌《东方红》,担着水颤颤威威的,担往家中。煮饭洗菜,喂猪饮羊等等等等,乐在其中!有的种瓜种菜……欢乐无穷!有的洗衣沐身……俨然构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的风景。夏季来临,杨柳葱葱,骄阳似火,热似蒸笼。故乡的人们,有的打上水后,蹲坐在挨井不远的有林荫的柳树林里,有的洗衣,有的劳作一晌,下晌后手拎一个水桶,打上一桶,在树林里撩上井水沐浴沐浴,有的干脆携上两个西瓜在水中泡泡,然后欣赏瓜果的凉意,真觉得醉人心脾,舒服无穷。秋的钟声敲响,收获的季节光临。收获玉米的男子汉,赶着驴拉的排子车,装着丰收果,满脸粘满了尘土,但喜庆中布满了笑意。下晌后打上一桶故乡的井水,洗一洗,灰尘清除面目清清,满脸欢喜,满是喜庆。节气不让人。冬的老人缓缓走来。挑水的人们走到井旁,偎依着井口,井里冒出了缕缕烟雾,井口四周结出了晶莹的冰棱,给井平添了如镜的风景……关于井的溯源我不得而知。但知道我县的一口井名曰“宋井”当然是宋朝的一口古井,临西县文史专家杨遵义有考证,《临西县志》均有记载,它验证了砖井作为故乡人的主要饮水来源的悠久历史。少年时代我就抗起了挑水的重担,记得那是十二岁,一挑就是十多年,挑着全家的幸福,挑着全家的快乐,一直大步前行……上世纪九十年代,故乡家家打了压水井,年村里为乡亲安上了自来水管,省时省力省功,饮着自来水,故乡的亲人们心里也是甜甜的,个个其乐融融。故乡的砖井,是养育乡亲的恩人,而今自来水替代了砖井,时代进步了,但在我的睡梦中,时时嗅到故乡的那口溢满芳香的砖井……作者简介:蒋朝武,男,河北邢台人,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文学爱好者,县诗词学会会员,邢台市诗词学会会员。县散文学会会员。诗词散文见报《今日临西》《冀南文学报》《邢周报》《牛城晚报》等多种报刊,创作诗词散文多篇。第一届“滹沱河杯”乡愁散文诗歌大赛征稿启事滹沱河,石家庄的母亲河,历史久远。曾经“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面天鹅鱼鹰游弋,两岸飞禽走兽栖息......”年6月恢复供水后,滹沱河生态换新颜,市区段形成一个以绿地为基础,水体景观为核心,一核(核心区)、一廊(滹沱河沿岸绿色长廊)、一线(太平河滨水景观线)、数园(各种主题公园)并存的大型休闲旅游地,并荣获了中国第四届人居环境奖。
让我们牵手河北富果酒业和缘来农业合作社,相约美丽的滹沱河畔,观百里花海,游古城正定,到栾城富果酒业品一杯渴望已久的“因为纯粮,所以自信“的一口紫粮原浆美酒。
第一届“滹沱河杯”乡愁散文诗歌大赛由”滹沱河文学”“红罗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