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技扶贫凝心聚力担使命扎根沃土助脱
TUhjnbcbe - 2021/4/4 20:37:00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坚持“院*委领导、专家团落实”的工作机制,将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工程”、武汉市“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市农科院“包区服务工程”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以来,共选派多个专家团队,开展科技扶贫活动余次,累计余人次投身到科技扶贫工作中,围绕种养结合、链条延伸、功能拓展,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水生蔬菜、特色水产、特色林果等产业,把农业科技输送到全省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的37个贫困县及武汉市4个新城区的贫困家庭,辐射带动1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强措施,创新扶贫攻坚机制,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建引领,凝聚科技扶贫一条心。将“精准扶贫”作为首要*治任务,列入全院十项工程之一,坚持*建引领,问题导向,举全院之力,集全员之智,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将*支部建在学科上,组织扶贫科技人员开展“大地上的*支部”*建品牌提升和“让*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将“使命记在心坎上”,推动*建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年度“大地上的*支部”成为全市15个市优秀*建品牌之一。

统筹布局,实现科技扶贫一体化。统筹全院资源,根据服务区域、服务主体特点,开展定向帮扶、特色帮扶。依托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省“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进行“包保服务”。在武汉每个涉农区组建一个包区服务团,由1名院*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1个研究所牵头,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服务团。签订任务书,以目标清单、任务清单、实施效果清单“三张清单”确保扶贫服务成效。

人才支撑,擎起科技扶贫一面旗。“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为强化人才对贫困村的支撑能力,市农科院先后将30余名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及专家选派至扶贫一线挂职。推荐名专家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28名专家成为省“三区”人才,深度服务贫困地区。组织全院余名各产业链专家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科技帮扶活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重对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聚焦特色产业带动

主动作为,融入全省脱贫攻坚一盘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不脱贫,重点在四片。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区的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是全省重点贫困村之一。市农科院结合当地农业实际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实施推广示范“鲌-*颡鱼等混养模式”“莲-小龙虾综合种养”“巨菌草养羊”等综合种养模式,建立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亩,亩均增收0元以上;多次组织该村骨干人员到市农科院现场参观学习培训,为村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5名。该村于年提前一年全部脱贫、整村出列;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开始种养果蔬、小龙虾、名优鱼等产品,探索兼具生态休闲观光型、适宜山区的“沟域经济”乡村振兴示范点,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在竹溪县,市农科院通过选派挂职科技副县长,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将其纳入市农科院国家级专家服务示范基地,并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利用“合作社指导+扶贫户养殖+工作队销售”的养蜂模式,大力发展土蜜蜂养殖,年竹溪县土蜂蜜产量较往年增加3倍,有效带动了一批土蜂蜜养殖贫困户增收创收,竹溪县已于年成功创建竹溪土蜂蜜中国地理标识产品。此外,在大别山集中连片区的红安、麻城、蕲春、罗田,武陵山集中连片区的建始,幕阜山集中连片区的阳新等地,都留有武汉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扶贫的身影。

示范带动,率先摘掉服务主体贫困帽。毛冲村地处武汉市新洲区西北部,丘陵岗地,受自然环境、交通设施等多重因素制约,属于省级重点贫困村。年以来,该村是武汉市委组织部与市农科院的共同驻点贫困村。武汉市农科院充分发挥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农业规划等多学科科技资源优势,以规划为引领,帮助村里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毛家冲村形成甘蔗种植、精品苗木、水生蔬菜、生态养鸡等八大产业,近两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保持在30万元以上,已具备自我“造血”功能。为巩固脱贫成效,市农科院还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设立农民培训学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扶智扶志典型户。该村提前4年脱贫出列,是武汉市第一批脱贫村,荣获“市级驻村工作队先进集体”荣誉。

除驻点贫困村外,市农科院同时在武汉*陂、江夏、蔡甸等地,协助帮扶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使其发挥区域内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位于*陂区的凤凰寨村,因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村里的撂荒地随处可见。为尽快帮助村里发展支柱产业,市农科院对当地的农地和水体进行全面测量和检测,涵盖5个方面68项指标,每份土样检测报告测量数据达0多个,全面摸清该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条件,科学编制《凤凰寨村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年,市农科院在该村建成30亩籽莲种植科技示范基地,示范自主选育的莲藕新品种,当年籽莲生产产值达到10万元,作为扶贫主打产业之一。如今,全村太空莲种植面积达亩,每亩产值约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稳产增收。同时,市农科院还通过产业帮扶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例如,该村的种植大户龚志力,之前因不懂技术连年亏损,在他正要放弃的时候,市农科院专家给予了他及时的指导,当年即实现了扭亏为盈,年创收20余万元,现在他已成为周边村镇的“名人”。

为扩大扶贫产品的知名度,市农科院还帮助毛冲村、双河村注册了“毛家冲”及“木兰鑫品”两个商标品牌,引导扶贫产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像凤凰寨这样的贫困村,市农科院专家服务的还有*陂的双河村、江夏的科农村等20多个,遍布武汉四大新城区,他们均率先脱贫,成为区域内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典型引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把农业产业扶贫贯穿于脱贫攻坚全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帮助贫困村发展脱贫产业的同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蔡甸区开展“瓜-蒿种植”模式近10年,近年来产量及品质下降。市农科院迅速组建“两减”专家,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在薛山村2亩种植地实施平衡配方施肥取得成功,现已辐射2街8村,总面积00亩。通过水旱轮作、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薛山村的早春小西瓜、藜蒿产业显著提升。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元,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年,薛山村被评为湖北省西甜瓜协会优秀示范基地。

抓特色,补齐扶贫短板,促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特别服务,搭起异地搬迁连心桥。江夏区金水街的武当村,是由来自十堰武当山的户移民组成的异地搬迁村。如何帮助村民安家落户,帮其发展主导产业、解决就业岗位,尽早消除异地搬迁缺乏归属感的现状,是移民村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鉴于武当村的环境条件与地域优势,市农科院发挥特色优势,与当地引进的武汉市金水祺良农有限公司组成“扶贫搭档”,示范“莲藕-泥鳅”“茭白-小龙虾”等生态种养模式,吸纳当地武当移民余人就业,精准扶贫当地贫困户10户。引进的莲藕系列远销国内外,移民新村成为产业兴旺的新家园。该村年被评为湖北省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

抢险救灾,科技助力复工复产。遭受疫情、汛情的双“突袭”,市农科院的专家服务团队与时间赛跑,积极投身到科技助力复工复产服务中,奋力夺取“双胜利”。疫情期间,组织编制产业技术资料22套,通过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途径加大技术指导覆盖面。推荐专家开展“荆楚农课时”,参与保春耕技术直播。作为武汉市生产保供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非常时期的资金、运输等系列问题,消化扶贫村滞销的土鸡蛋,为合作社打通生猪运输“绿色通道”等,荣获武汉市战“疫”菜篮子生产保供表彰单位。汛情期间,除完成上堤值守任务,组建7个救灾服务团,组织科技人员余人次,先后奔赴80多个受灾点开展帮扶;援建水泵设施10台组,抢收种养殖产品价值50万元,有效减轻了灾情的不利影响;赠送总价值20多万元的甜玉米、莴苣、优质肥料、西甜瓜苗、蛋鸡苗、鳜鱼苗等,确保帮扶对象不因疫返贫、因灾致贫。

特色关怀,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市农科院与市残联创新联合开展“农科助残精准扶贫”活动,组织市农科院26个研究室*支部和市残联的7个*支部深入贫困残疾人家庭,与扶贫对象结对长期帮扶,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产业化脱贫,实现每个被帮扶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新模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新洲区徐古街周岩村李家岗湾的李建平,从事山羊养殖5年,肢体四级残疾,一家3口均为精准扶贫对象,苦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养殖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通过“农科助残”活动,*支部赠送防治羊病的中草药制剂,捐赠元联系省院购买优质种羊,培育下代羊更新为抗病性强、肉质嫩的优良品种。结对支部和扶贫科技人员一起,做贫困村的“住读生”、扶贫对象的“上门亲”,确保示范技术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灵、效果好。

唯不忘初心者进,唯勇担使命者胜。5年来,市农科院立足公益本职,发挥科技特色,从规划引领、成果供给、技术指导等一系列特色帮扶中探索形成了“武农科”扶贫模式,在省、市脱贫攻坚决战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市农科院全体职工同心同向同力,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形成小产业大扶贫格局,凝聚起了强大合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武农科”力量。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年第10期

作者:刘珂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扶贫凝心聚力担使命扎根沃土助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