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黄河边的山乡村寨、田间地头,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功能完善;村民们搬进了新房子,钱袋子鼓了起来……9月18日至21日,“中国梦·黄河情”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陕西,让我们来看看当地的致富经。
直播间里的歌声打开销路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的王湾村,下辖3个自然村,共有户人,其中贫困户曾有44户人。
“过去乡亲们主要靠种植玉米为生,收入很低而且来源很不稳定。”延安大学派驻王湾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张冰雁说:“村里现存的产业过于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无安全住房是村子贫穷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出了‘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宜川县丹州街道办二级主任科员贾李锋介绍道。
依托王湾村的地理区位和生态优势,当地确定了“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发展方向,将产业转型和旅游融合起来,谋划了生态休闲采摘园、牡丹花卉观光园、鱼蟹养殖垂钓园、水上游乐园等休闲体验场所。
瓜菜大棚采摘园建成后,66岁的韩爷爷总是期盼夏天的到来。
之前,韩爷爷主要种植玉米,起早贪黑地干,只能挣两三百元。现在韩爷爷承包了6个蔬菜大棚,用心经营的话,每个大棚有一万元的纯收入。
“现在好啊,有干劲,今年6月份,有一个星期我每天卖出去的蔬菜水果不下元,最高一天卖出去元,全是周边市民过来买的,我根本忙不过来。”说到这儿,韩爷爷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王湾村亩的瓜菜大棚采摘园里一般会种植甜瓜、西红柿、草莓、青菜等,走进采摘园,张冰雁指着蔬菜大棚说:“这些地全部是免费给村民种植的,里面的瓜果蔬菜全部是纯天然不添加农药的,因此周边的市民都愿意买。”
张冰雁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为打开村子里农作物的销路,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直播间里唱歌吸引消费者,一场直播带货能卖出去6万元。
“这位第一书记人很好,经常关心我们,人很细致,也亲自给我们送过围裙,让我们在干农活的时候穿上。”听完张冰雁的歌,韩爷爷笑着说:“我也喜欢听他唱歌,特别好听。”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是王湾村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张冰雁介绍,王湾村在“水、电、路、房”方面累计投资万元,先后完成了巷道硬化、广场建设、路桥补修、村庄亮化、屋顶处理、人畜饮水、电网改造等项目。
针对几代人蜗居危窑的现状,王湾村现已建成特色民俗新居48院,搬迁安置群众50户人,其中易地搬迁26户81人,避灾搬迁24户69人,圆了该村群众百年的安居梦。
村民杨水合说:“以前一家人全部住在一间土坯房里,现在搬到了敞亮的新家,孩子们在外地上学回来后,也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了。”
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一孔窑、睡觉一张炕”的旧生活,王湾村群众迎来了“庭院有菜园、门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的新生活,实现了王湾村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转身。
据统计,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45万元,比年增长了26倍,王湾村走出了一条“能脱贫,不返贫”的小康之路。
这里的花椒被搬上了海外餐桌
“大红袍花椒”是陕西韩城市的名优特产,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栽植历史。韩城大红袍花椒粒大肉丰,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麻味纯正,营养丰富。据韩城市花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吉翔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
花椒被韩城人亲切地称为“金豆豆”“红玛瑙”,群众从种花椒上受益,钱包鼓了起来,家家户户都买上了车,在城里买上了新房。吉翔表示:“种植花椒,省时省力,经济效益比较高,因此农民们乐意种植。”
年,韩城围绕4个花椒主产镇,建成了5个万亩花椒示范基地、60个花椒种植示范点。到年,花椒年产量达到多万公斤,产值约37亿元,椒农人均纯收入达到2.25万元。
除了经济效益,这片产业园还有生态保护效益。“我们大力推进种植花椒也是因为它对生态环境有利,梯田式的种植能够很好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吉翔介绍道。
花椒浑身都是宝,除了精选原料,在花椒的科技研发和精深加工方面,韩城市下足功夫,引领花椒产业向深度发展,不断提升花椒的附加值。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分会、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产业协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先后研发出花椒精油、花椒啤酒、花椒酸奶、芽菜辣酱等7大系列35个产品,去年销售总额达到10亿元左右。”吉翔介绍道。
在吉翔看来,韩城花椒的“麻”更像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越煮越香,回味无穷,最符合大众口味。凭借着优良的品质,现在韩城花椒远销欧洲、东南亚、迪拜等地区。
谈及未来的发展,吉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争取在政策、项目、资金、科技投入、人员配备、市场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统一行业标准,规范花椒市场管理,开拓产品销售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