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嫦娥”奔月的山东人摘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里有50多位山东籍官兵。今天中午来到中心时,官兵们正在庆功聚餐。听说有家乡的来采访,山东老乡们放下碗筷就跑了出来。
舜讯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里有50多位山东籍官兵。今天中午来到中心时,官兵们正在庆功聚餐。听说有家乡的来采访,山东老乡们放下碗筷就跑了出来。
陈复忠:母亲,祝您生日快乐
昨天,多人通过媒体知道了“嫦娥二号”所需的液氢液氧燃料。而负责最后液氢液氧燃料加注的,是来自山东曹县的技术专家陈复忠。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经过20多年的虚心请教和刻苦钻研,最终成为超低温燃料加注的“活档案”。“嫦娥一号”发射时,也是这位山东老乡负责最后的超低温燃料加注。10月1日晚上,陈复忠完成了第
52次卫星发射任务——在负5分钟时结束了超低温燃料的加注。可以说,陈复忠是最后送“嫦娥”出嫁的人。
“嫦娥二号”发射前,家在市区的陈复忠半个多月都吃住在中心。他坦言,面对发射任务,自己几天都没睡好,总是要想好每一个步骤。
这两年中心任务多、工作忙,陈复忠回家的机会也少。“2008年,我曾回过山东老家,至今都没有机会回去。”陈复忠说。“火箭发射成功了,有啥话想给家里人说?”他笑笑:“没啥说的,他们从电视都看了,平时也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您母亲多大年纪了?”随口问了一句。好大一会,陈复忠告诉:“明天是我母亲82
岁生日。多少年没能给她祝寿了,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吧。”
任德超:恐高却成“空中飞人”
来自临沂的任德超是塔勤系统摆杆岗位主操作手。“嫦娥二号”发射前,他悬空在离地七十多米的摆杆上,来回穿梭,行动自如。
任德超说,自己刚分到摆杆岗位时,听说要爬到悬空
90
多米高的摆杆进行操作时,吓得脸都白了。原来他有恐高症,连站在塔架边缘都会吓得双腿发抖,更不必说爬那么高的摆杆了。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准备把他调到其他岗位,任德超却拒绝了。他说:“如果这点困难都无法战胜,以后怎能承担更重要的任务?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保证克服心理障碍。”
任德超强迫自己每天站在90多米的塔架最高处往下看一小时。一开始,他实在不敢,于是只有系上安全带,趴在架上,腿抽筋抽得使不上劲,他用胳膊撑住,一点一点往前挪。
“有好几次,我都吓哭了,不敢睁眼。”任德超有些不好意思,“这个就别在报纸上写了,让家乡人民知道了,挺丢人的。”但顽强的任德超没有给家乡人民丢脸,十多天以后,他已经可以站着扶住栏杆往下眺望了。
冯召文:听到乡音心就跳
只有31岁的冯召文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与陈复忠一样,他也是一名火箭燃料加注员,负责常规燃料加注。
17
岁时,冯召文入伍被分配到发射中心。“我负责低温燃料加注。由于燃料属于剧毒物质,只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工作。”冯召文说,由于需要到火箭检查各管道情况,一次穿上四五个小时脱不下来。到了夏天,里面真能倒出水来。
冯召文的妻儿都在枣庄老家。“现在儿子5
岁了,平时也想得慌,只能打电话问问情况。”聊起家里人的情况,冯召文说,他一年只有春节一次机会回家探亲。加上妻儿来探亲,一年
365天只有
90
天是属于他们一家三口的。
由于工作原因,中心官兵的生活跟外界接触少。就算有接触,也要尽量少说话,即使是在他们使用的电话上,也贴着这样的字条:“谨防密从口出”。冯召文说,部队生活是“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他很喜欢游客来中心玩,虽然没什么交流,但是看到,就不觉得寂寞。“有时候,偶尔碰到说山东话的游客,我就很激动。虽然不好过去聊天,但我总是放慢脚步,好好听他们拉呱。”他哈哈笑起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很多山东人。今天,为数众多的山东人仍在此默默奉献,比如已参加卫星发射任务50多次、对火箭进行瞄准的济南老兵庞尊禄,比如
28岁但已工作
9
年的沂南小伙王祥斌,比如担任固定消防岗位主操作手的德州大个耿金刚,比如……
“今天在场的老乡们,我给你们拍个合影吧。“提出,“
是不是这样家乡的人们就能看到我们了?”他们兴奋又很认真地问。“当然。”承诺。于是,便留下了上面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