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寒假的一天与表弟不知道玩点啥好,那个年月还不知道游戏机是何物。突发奇想,我们看着家旁边的水坑,说凿块冰吧,把他埋起来暑假的时候挖出来看看能不能存住。说干就干,凿了好大一块冰,从小学《自然》课上得到的那点有限知识,指导我们在田野里找了很多废弃的塑料薄膜,然后将冰包起来,包了很厚的一层。忙完这一切突然想起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把冰藏在哪里呢?天寒地冻的,我们两个小朋友根本无法刨开地面,最后我们将目光放在盖房子剩下的一堆沙子上。没有水沙子是不冻的,挖了个深坑将冰埋进去。后来我和表弟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半年后的暑假,同样是闲得无聊,再次想起了藏起来的冰,顿时兴奋异常,拿来铁锹挖出藏冰。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厚厚塑料的保护下,冰还剩下三分之一,不过这也足够,炎炎夏日得享片刻清凉。
故宫冰窖
多年后,看电视剧《大宅门》,炎热的夏日,白七爷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吩咐管家再订几百斤冰。这让我知道,民国时期的大富之家,夏天可以买冰降温防暑。那么,民国之前,中国古人是否也可以在夏日买到冰,冰如何进行贮藏的呢?
中国古人夏季藏冰的历史可追溯的夏朝,据《夏小正》中记载:颁冰者也,分冰以授大夫也。就是夏朝国王与大臣分享藏冰。到了周代,史料中就有了冰窖的记载,名曰“凌阴”。冰除了让王室贵族降温解暑外,更重要的用途是祭祀和丧葬。每当宗庙大型祭祀,冰作为贡品摆在祭坛上,名为“荐冰”。到了汉代,冰窖改名为“凌室”。唐朝大诗人杜甫有“敢忘宫恩玉井冰”的名句,权臣杨国忠夏季办宴会,有备“冰山”饮“冰酒”的记载。宋代时“卖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时尚生意,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公认是冰淇淋的前身。到了明清两代,夏季用冰规模最为壮观,特别是清代,来自北方寒冷之地的女真人入主中原,特别不习惯中原的酷暑,因此,皇室每年藏冰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这一时期,冰除了用来降温,还用来给水果和海鲜保鲜。
冰窖
清代,北京城内和周边建有冰窖,根据供冰对象不同,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官窖专门为宫廷、没有资格独立建冰窖的皇亲国戚和六部服务的;府窖很少,主要是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帽子王”,在皇帝特批下建造的。民窖就是商业用途的冰窖,大宅门里白七爷说的冰就是民窖里贮藏的。乾隆年间,北京城官窖23处,其中11处专门供给宫廷,其余供给六部和皇亲国戚,府窖6处,民窖就多了。清代官窖多少砖窖,用砖石砌成,内部设计巧妙,用上了麦饭石作为保温隔热材料,同时兼具杀菌功能,外部看起来与一般建筑没有差别。民窖就比较寒酸了,基本上是挖土坑,建土墙,保温材料是芦苇、茅草。
古人如何采冰呢?在清代,有专门负责采冰的部门和官吏——工部都水司。每年冬至一到,负责采冰的官员先是考察采冰地点,通常是北京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等地,然后报皇帝钦定采冰点。确定完采冰点后,官吏们要祭祀河神,然后组织人手清理河道,去除水草杂物,名为“刷河”。这一切结束后,重新蓄水结冰。采冰的工匠是固定的,大约名,由都水司严格管理,他们的一切信息都登记造册,领了腰牌才能进冰场干活。官窖的冰有特殊要求,大小1尺5寸,晶莹剔透可食用。采好后,由专门的“御冰车”以最快速度送到冰窖。民窖的冰品质当然不及官窖。
采冰
采冰
古人如何用“冰”呢。据《大清会典》记述,官窖藏冰专门用于:供给夏日内廷、行幸、祭祀取用,并颁给八旗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官。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皇帝有时会在北京九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西单等地设暑汤处,供*民消暑用。《国朝宫史》记载,宗室家里备有锡里冰桶,用于盛冰,皇帝的要更加考究,有琉璃的或景泰蓝的冰桶。除了降暑,冰还用于饮食。清朝皇帝都爱吃冰食,例如乾隆爱吃“冰碗”,由各类冰镇水果制作;慈禧爱吃的“甜碗子”,是冰加甜瓜果藕、百合莲子、葡萄干或山药枣泥制成的。
冰桶
冰桶
普通民众在炎炎夏日是消费不起冰的,一般官员除了接受赏赐外,也无福消受昂贵的冰,只能忍受夏日的热浪。官窖藏冰耗资十分巨大,都是户部负责支出,等到了清末,国力日衰,官窖被迫交由商人承包经营,到最后则完全成立民窖。
清代结束后,延续千年的采冰历史才终结,但是北京城真正结束采冰则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现如今,有了电,普通家庭也用上了冰箱、空调,完全不用担心酷暑。
清末采冰
冰窖旧址
(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