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加时5分胜灰熊,说不上是一场很完美的比赛,但却是让人很有怀旧感的比赛,怀旧感在哪?我曾经见过的那个瘦瘦甜瓜,似乎又回来了,他全场以70%的投篮命中率拿下21分,在比赛第四节的关键时刻以两记三分球帮助开拓者进入加时赛。
再见安东尼,肉眼可见身形消瘦了许多,看来确实减重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身手利索了不少,而且体能也非常充裕,开拓者与灰熊的比赛,他打了足足37分钟,但在第四节依然能保持状态,贡献自己的得分。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36岁“高龄”的安东尼已然成为了开拓者的第三驾马车,是仅次于利拉德和麦科勒姆的进攻点。
我身边很多朋友在讨论这场比赛安东尼的表现时,几乎都称赞了他的减重,逻辑是这样的——减重后的安东尼果然更强了。
似乎减重是带来这次疯狂的核心因素,但真的如此吗?在我看来,其实安东尼的出色表现源自于他实行了“利他主义”的锐变。
啥意思呢?
我们慢慢来解释。
昔日的安东尼其实是需要的体重的,我们都说巅峰时的他是进攻万花筒,以一手出色的跳投吃遍天下,但事实上这只是印象流而已,他出手占比最高的是篮下进攻,在17年的NBA职业生涯里,安东尼的平均篮下出手占比高达30.5%,是所有进攻手段之中占比最高的选项。
因为身体对抗能力过硬,他的面框冲击极具杀伤力,无论强侧还是弱侧,安东尼都能顺利把球放进篮筐,与同期的勒布朗-詹姆斯相比,安东尼的篮下进攻更地板流一些,比较像一名内线球员的打法。
所以,如果按照“体重论”来理解,巅峰的安东尼恰恰需要一定的体重去持球单打。
而这次安东尼“瘦身成功”,重点要看他瘦身的原因。
从篮球的逻辑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增重无非为了对抗,减重无非为了灵活,而开拓者队需要安东尼做的就是灵活,就比如安东尼在开拓者与灰熊比赛的那两记关键三分,都是无球跑出弱侧底角空位机会后的战术性进球,这正是开拓者需要安东尼做的工作之一。
纵观现在NBA的强队标配,基本都有一位可以持球单打可以跑无球的侧翼类型球员,例如勇士的克莱-汤普森,雄鹿的米德尔顿,快船的保罗-乔治,湖人的库兹马,他们虽然位置不一定相同,但特点都差不多,除了技术上需要的持球与无球外,清一色都是拥有侧翼身材的球员。
侧翼球员具体一点就是偏小前锋和分卫的类型,身高、臂展、速度兼具。
安东尼的“瘦身”无疑也就是为了成为开拓者的这一类球员,确实他也有这种能力,年龄是大了点,但持球功底没得说,曾经是联盟最好的得分手之一,而持球能力与无球能力相比较的话,无球强者好找,持球强者反而难找,所以安东尼十分适合被培养成为这类球员。
他的强投基础也会增加执行无球进攻时的容错率。
比如执行一个跑位战术时是由安东尼来终结,对方肯定也不是傻子,会提前预判防守,有时候跑位很成功,有一个大空位的空间可以投篮,但也有跑位不成功的时候,这时候如果强行执行投篮,安东尼作为昔日的“单打王”,强投能力的优势就会展现出来,命中率也会更有保障,随之而来战术容错率就会大大增加。
当然,这个位置肯定是为了“利他”而存在,不再是以自己为进攻中心,而是要通过观察核心C位球员的站位,然后自己去跑动拉开进攻空间,相互之间形成策应之势——以辅攻助主攻,又以主攻分辅攻。
对于一辈子打惯了C位的安东尼来说会是一个跳出舒适区的挑战,但现在来看,他似乎做得不错。
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看到安东尼和詹姆斯这对“白金一代”的双骄在赛场上对抗的样子呢?这是一个不错的期待,情况肯定是好的,如果安东尼能继续保持自己的状态,在辅攻点的位置上找到自己新的面貌,我相信他们会再次相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