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看得我泪眼婆娑清明绕不开的死亡教育,我
TUhjnbcbe - 2023/7/16 20:15:00
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妈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以后去哪里?”

“妈妈,你和爸爸会死吗?我会死吗?”

“死了,就是永远睡着吗?”

“那不睡觉是不是就不会死了?”

每到清明,总会听到不少稚嫩的童声询问关于死亡的问题。

中国人往往谈“死”色变,仿佛只要我们不说,死亡就不曾发生,也不会到来。

小时候我外婆过世,妈妈让我留在广州,她自己一个人忍着悲痛赶回老家处理后事,我知道她是担心我经受不住这样的场合,可事实上,却造成了我无法见外婆最后一面的遗憾。

大人们总以为,孩子很脆弱,无法经历生离死别,殊不知,脆弱的是大人。

*说过一句话:「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面对孩子懵懂的目光,我们该如何解答这个神秘而又略带惆怅的问题?

年看《寻梦环游记》,所有人幡然醒悟:“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年一直肆虐至今的新冠疫情,让我们明白“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年刷屏的《你好,李焕英》,告诉每个人要珍惜,否则“子欲孝而亲不待”……

死亡教育其实是多元的,不是单纯跟孩子讨论死,这里包含了爱,包含了生命,包含了成长,包含了珍惜,包含了更好的活!这一年来我带孩子读了不少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绘本,发现“死亡”这个抽象又宏大的话题是可以落脚到一个个微小的形象和细节中的,翻读着这些故事,好几次泪眼婆娑,但每次读完心都是暖的。既然生命终归会走到尽头,与其逃避遮掩,不如揭开它的面纱。认识“死”,才能更好的“生”。

认识死亡:不知死,焉知生

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死亡,不管愿意与否,我们都会面临亲人的离世,宠物的死亡或心爱植物的凋零。

与其让孩子突如其来地承受死亡带来的恐慌,不如润物细无声地加以引导,能够认识死亡,直面死亡,才能摆脱死亡带来的虚无和挫败感。

01

《当鸭子遇见死神》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一只无忧无虑的鸭子遇见了大名鼎鼎的死神。

“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偷偷地跟着我?”

“我是死神。”

“那么你是来带我走的吗?”

“不是,我从你出生就跟你在一起——以防万一。”

然后,鸭子和死神像朋友一样,一起聊天、游泳、散步。

“今天我们做什么?”死神问,“别再去池塘了吧!”

“我们来点真正刺激的!”鸭子建议道。

死神开玩笑地说:“我们去爬树怎么样?”

诙谐的对话,简单的图片,作者把令人害怕的死神描写得生动有趣,还富有人情味,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害怕。

尤其是故事的结局,令谁也没想到,鸭子去世的时候,死神抚平了鸭子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入水中,轻轻一推,送它上路。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又是一出富有哲理的双人舞,沉默的死神和聒噪的鸭子在一支暗红色郁金香的陪同下翩翩起舞,它告诉我们,生死相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就像死神所说,“从你一出生,我就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注意到我。”

作者并没有企图通过故事告诉我们死亡的感受以及死后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给我们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像死神一般,安静的目送自己的死亡,这种直面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个绘本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绘画大师沃尔夫·埃布鲁赫,就是写《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一只想当爸爸的熊》的作者。曾获过国际安徒生奖、荷兰银铅笔奖、荷兰金铅笔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他非常擅长用诙谐的手法讲述深刻的哲理。

02

《祝你生日快乐》

该如何面对好朋友的离世

这是花婆婆方素珍非常动人的经典绘本,曾荣获台湾《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联合报》年度童书奖。

书中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小姐姐和小丁子的友情故事,小姐姐因为经常打针吃药,头发都掉光了,小丁子好奇地问:“什么是癌症,会不会死啊?”

小姐姐平静地说:“癌症就是身体里有很多坏细胞,妈妈说了,癌症又叫‘挨’症,只要我不怕,‘挨’过去就没事了。”

一句“挨”过去就没事了,让我很感动,面对困难和绝境,有些人总是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故事的最后,小姐姐未能如约来参加小丁子为她举行的生日会。

小丁子想起小姐姐说过:“我可以变成天使,到时候头发就会长出来,可以梳辫子,可以带发卡,还可以绑蝴蝶结!”

于是,他把手指头撑开,围成一个圆圆的“蛋糕”,手指当做是蜡烛......

这时候,正好有几只萤火虫飞过来,停在他的手指尖上......小丁子为小姐姐唱了一首《生日快乐》歌,还替她许了一个愿望……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作者并没告诉我们最后小姐姐有没有战胜病魔。

疾病也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体验,当你最要好的朋友身患重病时,你们之间的情谊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联系得更加紧密。心怀美好的祝愿,让苦难也变成甘甜。

03

《活了万次的猫》

死亡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有人说,这是一本读万次也不会厌倦的经典作品,它既属于孩子又属于成人,出版至今畅销全球40多年经久不衰。

作者佐野洋子更是凭借这本书获得了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这个奖有多牛呢,它是日本*府为了表彰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所设立的国家荣誉。

书中讲述了一只神奇的虎斑猫,它死了万次,又活了万次,可是它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它只是别人的猫,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直到第万次,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高冷的白猫后,虎斑猫变了,它爱白猫胜过爱自己,它希望永远和白猫在一起。

可是,时光易老,生命易逝。

白猫死了,虎斑猫第一次哭了,从早哭到晚,又从晚哭到早,整整哭了万次以后,它躺在白猫身边,再也没有醒来。

故事温馨又感人,尤其是绘本的封底,虎斑猫和白猫紧紧地依偎在一起,静静地看着远方。

原来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当拥有了爱的能力以后,死亡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04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与爱的人好好道别

艾斯本的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伤心地趴在桌上哭个不停。

妈妈说爷爷去了天堂变成天使,爸爸说爷爷去了地下,会变成泥土慢慢消失,可是艾斯本依然无法忘怀爷爷。

没想到这天晚上,爷爷竟变成幽灵回来了,他坐在艾斯本房间的橱柜上说,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

为了帮爷爷寻找未完成的事,艾斯本努力地帮爷爷一起回忆过去:他和爷爷堆沙堡、扮*脸、钓鱼、挠痒痒,还有他死去的奶奶……

四天四夜,艾斯本和爷爷重温了过去的点点滴滴,原来他们不曾遗漏什么,只是爷爷最后走得太突然,他未曾对孙子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

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但也不用太乖),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

当艾斯本说要把爷爷的照片挂到墙上去时,爷爷开心极了。

“也许,我又要见到你奶奶了,我会代你向她问好。”

轻声告别后,爷爷消失在夜色中,艾斯本也终于放下了对爷爷的牵挂,他不再感到慌张、恐惧和悲恸。

如果我们的亲人注定要离去,别忘了,跟他们好好的道别。

05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死亡,是换种方式存在

绘本从一件平常的小事入手,克里斯蒂安想把一个毛毛虫带回家,智慧的爷爷借着这件生活小事,非常巧妙地引出了一连串关于死亡的对话。

克里斯蒂安问:

“毛毛虫会死,那么爷爷,您会很快死掉吗?”

“知道您什么时候死吗?”

“我会死吗,爷爷?”

“死后会怎样?”

“临死之前,你还想做什么?”

睿智的爷爷一一做了回答,尽管有些问题,他也不知道答案。

但没想到,聪明的克里斯蒂安经过爷爷的启发,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给爷爷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爷爷,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您也可能变成了别的东西,您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某种美丽的东西……

这是这本绘本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一场温暖平淡的爷孙对话,直接探讨了死亡话题的多个维度。不回避,也不弱化,孩子会在对话中得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谁规定“死亡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得有标准答案呢?死亡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接受死亡:只是身体消失,但爱没有走远

理解了死亡之后,要孩子平静地接受死亡却不容易,因为他心中的安全感需要重新构建。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只是身体消失,但爱不会消散。

而且学会接受后,人们在失去的同时,也会获得爱的力量和心灵的成长。

06

《妈妈》

学会感悟,爱在另一个房间

“妈妈,人死了还会回来吗?多久才能再回来?”

生活中,很多孩子并不知道死亡的意义,他们以为或许睡一个午觉、或许不再调皮地惹妈妈生气、或许冬天过去、小树长高,死去的人就会奇迹般地回来。

该如何让孩子接受死亡呢?《妈妈》这个绘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妈妈告诉阿狸,死亡的离开与睡午觉、出去旅行等暂时的离开是不同的,她缓缓地说:

“世界上睡得再久的午觉,也能等到醒来的时候;”

“再长的旅行,也能等到终点到达的时候;”

“再冷的冬天,也能等到过去的时候;”

“再嘈杂的世界,也能等到安静的时候;”

“可是,只有死亡,却是越等越远啊。”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了,你尽管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我,但你会感觉到,我在安静地陪伴着你,在另一个房间爱着你。”

小阿狸哭泣的双眼,终于变成了弯弯的月芽,她不再害怕死亡,不再害怕妈妈的离开,不再害怕独自一个人前行。

因为阿狸知道,当她在厨房时,妈妈会在卧室;当她在卧室时,妈妈会在客厅;当她在客厅时,妈妈会在后花园……

虽然看不到妈妈,妈妈却永远在另一个房间爱着她。

07

《我永远爱你》

学会付出,生命无憾

绘本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他的宠物狗阿雅的故事。

男孩和阿雅一起长大,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睡觉,他们就像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可是男孩越长越高,阿雅却越来越圆,越来越没有力气,不久连爬楼梯都变得力不从心。

医生无可奈何地说:“阿雅老了。”

阿雅一天天老去,男孩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晚入睡前,对阿雅说:“我永远爱你。”

也正因为这句话,当阿雅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伤心之余,男孩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阿雅是带着他的爱离开的。

故事简单又治愈。

尤其最后小男孩说,“也许有一天,我还会有另外一只狗、一只猫或一条金鱼。不论他是什么,每晚我都会跟他说:‘我永远爱你。’”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遇见、不断地告别,只要及时地付出爱、表达爱,生命就不会有遗憾。

08

《獾的礼物》

学会传承,彼此帮助

书中以獾为主角,讲述了动物朋友学会接受死亡,走出悲伤的心里历程。

年老充满智慧的獾是一个让人依靠和信赖的朋友,它的离开让朋友们伤心、失落、难过,整整一个冬天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直到春天来了,动物们还在怀念獾活着的那些日子。

鼹鼠很会用剪刀,他说起了獾教他怎样用一张折纸,剪出一长串鼹鼠的事。

狐狸想起他小时候总是系不好领带,是獾教会了他。

所有的动物对獾都有一段特殊的回忆——他教过他们的一些事情,他们现在做得好极了。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礼物,神奇的是,当动物们互相使用这些礼物时,他们仿佛看到獾正在远处微笑,悲伤慢慢消融。

他们终于明白,獾并没有走远,它依然生活在大家身边。

09

《爸爸的围巾》

学会勇敢,自我成长

单亲妈妈如何教会孩子面对父亲的离开呢?

日本作家阿迈纪美子讲述了一个智慧的妈妈引导儿子走出心灵冬天的故事,她鼓励独自上学的儿子戴上爸爸的绿围巾,没想到奇迹发生了:

星期一,阿蒙发现往常能吓哭他的大黑狗,竟然紧贴着他跑了。

星期二,老师惊讶地说:“阿蒙,今天跑得真快。”平常他跑得很慢,捉迷藏总被捉住。

星期三,同学小美说,“好漂亮的围巾。”阿蒙美滋滋地乐了一整天。

星期四,阿蒙勇敢地大声反抗霸道的良治,两人第一次玩得很开心。

星期五,阿蒙晚上独自去公园寻找忘拿的书,他一点也不害怕。

星期六,妈妈病了,阿蒙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妈妈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阿蒙不再胆怯、不再害怕,因为爸爸的绿围巾给他传递了温暖、勇气和力量。

星期天,爸爸的绿围巾随风飘走了,但围巾飘过之处,草原、森林、小草全都变绿了,阿蒙笑了,原来爸爸的围巾把春天带来了,他心灵的春天也绿了。

所以,死亡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它还可以带来心灵的成长。

10

《最亲爱的爷爷》

学会告别,用爱温暖

如果生命还剩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能在一起,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

作者米吉卡用小熊和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是开心地度过我们在一起的时间。”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小熊和爷爷一起去看春天里种下的花、一起给花浇水、一起吃午饭、一起摘果子……他们把平常做过的事情再做了一遍。

在生命的最后一小时,他们像以前一样,坐在大石头上,看美丽的夕阳慢慢落到山那边。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小熊给爷爷一个长长的、暖暖的、大大的拥抱,他说,“亲爱的爷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是爱你的。”

在生命的最后一秒,小熊扬起脸,给了爷爷一个最甜的吻。

小熊长大了,它知道死亡无法改变,但爱可以化解悲伤,既然无法相守,那就让爱温暖各自余下的路。

珍爱生命:好好活着,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育学博士张淑美说过,“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所以,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究竟该如何教育引导孩子走出心伤,活出生命的意义呢?

11

《妈妈不见了》

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英国水磨石童书奖得主、新锐天才画家丽贝卡·科布最感人的作品,她的作品多次入围凯特·格林纳威奖、独立书商周图书奖等国际图画书大奖。

书中讲述了一个男孩寻找妈妈的故事,妈妈去世以后,小男孩几乎找遍了沙发后面、床底下、门前的花园等妈妈以前去过的地方,可是他一无所获。

懊恼的小男孩一次次地自责,“是不是因为我太淘气了,妈妈不要我了。”他后悔以前不该乱涂乱画、不该弄坏玩具、不该爱发脾气等等。

直到爸爸流着泪告诉他,“妈妈并不是因为你淘气去世的。”

在爸爸坚实的臂膀里,在爸爸一次次肯定的答复里,小男孩找到了安心、温暖的力量,他不再自责自己曾经的淘气,也知道妈妈是爱他的。

书中的最后,小男孩身前的影子投到了身后,这意味着,再度感受到妈妈的爱以后,他终于甩掉心里的阴影,迎着阳光前行。

12

《小伤疤》

把爱放在心里,让爱疗伤

这本绘本曾荣获国际扶轮社青少年图书奖、美国线上独立书店导览图书奖和入围法国Baobab最佳绘本奖决选等奖项,被人亲切地称为“影响孩子一生的生命教育绘本”。

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失去妈妈以后从苦苦挣扎走向勇敢自愈的过程,每每读完,忍不住红了眼眶。

书中的小男孩特别让人心疼,为了留住妈妈的味道,他把家里所有的窗户都关起来;为了留下妈妈的声音,他捂住耳朵、闭上嘴巴,甚至他想捏住鼻子。

一次他不经意地发现,弄痛了自己,就能听到妈妈轻声的安慰,小男孩一次次地把伤口的结痂抠破,他以为:“只要血还在流,妈妈的声音就不会走。”

庆幸的是,外婆告诉他,“妈妈就在这里,在你的心窝里,永远不会离开你。”

小男孩在外婆的引导下,慢慢地走出伤痛,露出笑脸,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惊喜地发现,他的小伤疤也不见了。

小男孩用他的勇敢告诉我们:生命会裂开缺口,但只要有爱,心里的伤总会愈合,一如那光洁如新的小伤疤。

13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为爱寻找新的寄托

作者汤米·狄波拉从事图画创作40多年,作品超过多本,可每当有人问他最喜欢哪本作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因为这本书是以汤米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记录了他和外婆、曾外婆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故事。

记忆中最深的是汤米和楼上的外婆一起绑在椅子上,两人一起吃糖,一起聊天,仿佛那针线盒里,永远有拿不完的薄荷糖。

可是有一天,妈妈却告诉他,“楼上的外婆去世了。”

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流星,汤米伤心地哭了,他的心中也有无数的疑惑:“曾外婆呢?她还爱我吗?她看得见我吗?”

妈妈告诉汤米,“流星划过,那是楼上的外婆给你的亲吻!”

汤米默默地擦掉眼泪,对着流星许下心愿。

柔和的暖*色,娓娓道来的亲情故事,减弱了孩子对死亡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尤其是流星的比喻,让孩子心中的伤痛找到了新的寄托。

看似残酷的生老病死,让孩子获得了温暖的力量,因为流星滑落,那是逝去的亲人在吻你。

14

《一片叶子落下来》

活着,感受美好,传递快乐

可以说,这是最经典的生命教育绘本,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和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博士,他一生都致力推行爱,他的书也被人喻为“爱的圣经”。

最厉害的是,利奥博士曾创造了5本书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纪录。这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更是长居排行榜榜首,全球销量超过1万册。

书中以一片叶子经历春夏秋冬的故事,来展开生命的历程,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

在于经历世间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快乐。

就像书中说的,既然我们都要飘零落下,那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是为了太阳和月亮;

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

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

是为了让秋天的色彩;

是为了四季。

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叶子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每一个季节、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而孩子正是人生的春天。

春天过后,还有夏日秋月冬雪的美好需要孩子去感受、去领略、去见证。

15

《清明节》

缅怀,是为了不要遗忘

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祀祖先、缅怀先人?江南小镇一个叫宝儿的男孩,讲述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随着父亲唠叨的农谚,宝儿和爷爷来到地里种下南瓜、甜瓜、西红柿和豆荚。爷爷说,清明是24节气之一,清明时节,天气转暖,雨水增多,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

辛勤的劳作,宝儿读懂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他再也不乱扔食物、不挑食了,还主动帮妈妈采野艾做清明果。

野艾经过开水灼、石臼捣、米粉拌、揉成团、捏成模、大火蒸等工序,一个个形状百态、鲜甜可口的清明果做成了。

吃着清明果,妈妈讲起了清明节的来历,原来老百姓用柳条编成圈戴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是为了感恩多年前的晋国公子介子推。

后来,清明成了祭奠和怀念先人的节日,它是一种仪式。

但仪式不仅仅是为了告别,更是为了不要遗忘,不要遗忘昔日的美好、不要遗忘亲人的爱,不要遗忘活着的意义。

正如《一片叶子落下来》中,小叶子丹尼尔说的:

“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还是弱。在此之前,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认识「死」,更珍惜「生」,从“死”中获得“生”的力量和对生命的敬畏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怕的是不曾好好的活。

希望通过绘本的阅读,我们能触摸到温暖,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爱护身边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更积极的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本文授权转载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得我泪眼婆娑清明绕不开的死亡教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