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宜川9月22日电(记者谢青)“以前还没脱贫时,我们家只种玉米。产业*策引进后,我们种上甜瓜和蔬菜,收入增加了许多倍。”陕西省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杨水合有着陕西汉子典型的样貌和性格。不甘心靠天吃饭,在王湾村确立了“产业转型谋发展、旅游带动促增收、设施改善优环境”的脱贫攻坚*策后,杨水合率先加入。
如今,杨水合一家已成为当地的瓜菜种植大户,从土窑搬进了砖瓦新居,他的新生活也是王湾村脱贫之路的缩影。
王湾村水上游乐体验园(未来网记者谢青摄)
摆脱单一产业发展村民实现收入翻倍
杨水合家以前每年收入仅有六七千元左右,在加入蔬果产业基地后,每年到了收获甜瓜的季节就特别忙,收入也变得多了起来。
“过去由于村子里面没有优秀产业,很多乡亲们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为主,收入来源很不稳定。”宜川县丹州街道办二级主任科员贾李锋告诉未来网记者,王湾村产业单一是阻碍村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产业调研,按照宜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和街道“五抓五强五解决”脱贫攻坚举措,经过深入研究王湾村的地理、区位、生态优势,最终确立“产业转型谋发展、旅游带动促增收、设施改善优环境”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以杨水合的蔬果大棚为例,王湾村坚持“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发展形式,将产业转型和旅游带动融合起来。
贾李锋说,目前王湾村已谋划生态休闲采摘园、牡丹花卉观光园、鱼蟹养殖垂钓园、水上游乐体验园、民俗新居安乐园五个特色园区,以此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休闲游玩。
站在国道旁,王湾村月亮湾大棚种植基地的个公棚尽收眼底。杨水合站在自家的蔬果大棚前向记者介绍,现在村里面是“路旁有花香,园中有瓜香,家中有菜香”,希望以后让王湾村成为当地一个“听了就想来、来了就想留、留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好地方。
果蔬种植大棚(未来网记者谢青摄)
“不要小瞧这些公棚,村民的致富路全靠它们,这些工棚每个有相当于6分地的面积,全部是免费给村民种植。”延安大学派驻王湾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张冰雁指着路旁的种植大棚说,里面种植的作物有甜瓜、西红柿、草莓等,这些种植物全部天然养成不添加农药,每个棚每年的收入都在一万元到一万五左右。
据记者了解,王湾村已开发建成瓜菜大棚采摘园亩,鱼蟹水产养殖园56亩,牡丹花卉观光园亩,产品展销平台平米,种植农作物亩,畜禽养殖存栏头(只),实现了贫困群众致富产业全覆盖。
同时,借力“万企帮万村”*策机遇,采取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入股、村企联合开发旅游项目等措施,向联村企业流转集体土地98.6亩,开发建成花卉观光园1个,鱼蟹养殖水上乐园1处,辐射带动贫困户44户,年贫困户户均收入超过3.6万元,使王湾走上了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同频共振的致富之路。
王湾村新居(未来网记者谢青摄)
挥别*土高原的土窑洞乡亲们易地搬迁住新居
王湾村一别过去“面朝*土背朝天,黑水汗流苦作甜,一年到头不见钱”的困苦生活,过上了好日子,不仅有了产业种植,还住上了大房子。
“靠着*府的帮助,我家每年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元。现在房子也变好了、大了,娃娃们都有自己的房间,全家不用挤在一个土坯房里面了。”产业致富后,杨水合一家四口也从原本挤在15平米的土窑洞,到举家乔迁到多平米红砖青瓦的新居。
过去,王家湾村像杨水合家的贫困户,因为贫穷多数村民过去都居住在靠山而建的土窑洞里。王湾村辖3个自然村,共户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人。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王湾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特别是针对王湾村白家庄几代人蜗居危窑的现状,王湾村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建成特色民俗新居48院,搬迁安置群众50户人,其中易地搬迁26户81人,圆了王湾村村民百年的安居梦。
王湾村村民杨水合
基础设施关系民生福祉,王湾村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作为该村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在“水、电、路、房”改善上寻求突破。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王湾村累计投资万元,先后完成了路桥补修、电网改造等项目16个。
“王湾村先后完成了巷道硬化、广场建设、路桥补修、村庄亮化、屋顶处理、人畜饮水、电网改造等项目,都是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环境的现状。”宜川县丹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宇告诉记者,改善王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也是该村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
说道现在的新生活,杨水合特别满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花园式的小菜地、还能喝着清澈方便的自来水,这个陕西汉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如今,王湾村的乡亲们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一孔窑、睡觉一张炕”的旧生活,迎来了“庭院有菜园、门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的新生活,实现了王湾村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转身。
据统计,年王湾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元,比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村集体经济收入5.45万元,比年增长了26倍,真正走出了一条“能脱贫,不返贫”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