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王琦铭报道)从塔里木河源流到尾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邂逅了一群常年在塔里木河两岸工作、生活的人们。对他们而言,人在塔河,生计在塔河,事业在塔河,爱在塔河,家在塔河,根也扎在塔河。
这十年里,他们亲历了很多变化,有些变化可谓很大,甚至堪称巨大——
有的曾恨千年洪患家园化泡影,爱今朝学业创业家业终可期;
有的曾30年摆渡塔河上,如今一桥飞架两岸,“老船长”开启新生活;
有的正青春作伴,带着“90后”“00后”奔走草原振兴乡村;
有的在台特玛湖畔逐水草牧群羊,相识相爱;
有的早上一起到国家级旅游景区上班,晚上夫妻双双把家还;
有的把塔河两岸作为科研主战场,为塔河综合治理提供“超强大脑”;
有的亲历塔河涅槃重生,不辞长作塔河人……
由9大水系、条河流汇聚而成的塔里木河,在南疆奔涌公里,万平方公里,大地因它生生不息。中国最长内陆河流淌着无数塔河人家的故事,一天天,一年年。
库尔班尼萨·霍加:这里有她的怕,更有她的爱
7月24日,暑假回家的库尔班尼萨·霍加欣赏塔里木河源流叶尔羌河风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库尔班尼萨·霍加的家在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阿尔塔什村,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进入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必经之路,有“昆仑第一村”之称。叶尔羌河从村边流过,但留给她的是可怕的童年记忆:洪水汹涌而来,顷刻间,家园、田地化作乌有。
这,是她的怕。
这十年里,和村子同名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这是国务院推进的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是国家“十三五”期间个重大项目之一。它,缚住了叶尔羌河千年水患。
4年前,全村乔迁新居。站在自家院子里听得见滔滔水声,但没有洪患之虞。爸爸如愿到附近发电厂上班,妈妈在村里当小组长。
年底,喀什地区莎车县等10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库尔班尼萨·霍加和邻居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篇章。
今年,得益于新*策,她参加了普通高考,如愿从中职学校考入乌鲁木齐一所大专院校,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
这,是她的爱。
马自更:一家三代守大河
7月25日,马自更在塔里木河源流叶尔羌河畔讲述自家两代人的治水故事。他说:“我的根就在大河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马自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依干其水库管理站站长。
他的父母于上世纪50年代进疆后,和叶尔羌河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在叶尔羌河边出生,在河边长大。35年前,他在依干其水库管理站参加工作,并在这里结婚。
这十年里,他在叶尔羌河流域不同站点工作,后来回到最初参加工作的地方出任站长。
今年,他的儿子通过招考也进了水利系统,自此,一家三代接力守护叶尔羌河。
这几年,他最上心一件大事——把依干其水库塔布吾孜临时引水龙口建成真正的渠首。这个老龙口始建于67年前,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的人们取水、退水、防洪都靠它。
在自己退休前,也让这个“临时”了67年的老龙口“退休”,这是老马的心愿。
茹仙古丽·阿不都热衣木:爱上红海风景的新娘
7月27日,茹仙古丽·阿不都热衣木在巴楚县红海景区追忆往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茹仙古丽是爱笑的。她笑着说,自己在娘家时一直想亲眼看看塔里木河;她笑着说,如果没有塔里木河,她的生活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9年前,刚新婚一个月的她,跟着丈夫来到地处塔里木河源流叶尔羌河流域的红海景区游玩。
从那时起,她就爱上了那里的绵绵大漠、不老胡杨、粼粼水波、湿地群鸟、民俗风情,尤其爱丈夫浪遏飞舟的帅气。
很快,她当上了红海景区售票员。现在,丈夫负责景区游艇部,丈夫的哥哥、嫂子在景区经营烧烤。和他们一样,多位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在红海景区工作。
亚森·买买提:流水带来创业的故事
7月28日,亚森·买买提(左)和堂哥在叶尔羌河民生引水枢纽边回忆儿时在河边的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今年26岁的亚森·买买提家住巴楚县英吾斯塘乡喀拉玉吉买村。
4个月前,在距叶尔羌河民生引水枢纽米处,他和堂哥们合伙开了家“民生渠首生态农家乐”。
过去,叶尔羌河桀骜不驯,抗洪让当地人苦不堪言。年渠首建成后,解决了防洪、灌溉等一系列难题,老百姓心里特别高兴,都说这是个民生工程,“民生渠首”的名字由此而来。
亚森·买买提在渠首边长大,这十年里,他如愿考到乌鲁木齐上大学,实现了第一个人生梦想。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日子里,创业梦在他心中升腾。
越来越多的人们到民生渠首观景、度假、拍婚纱照,流水带来了商机。借着民生渠首的响亮招牌,堂哥们用开餐厅、开挖掘机挣来的50多万元,开办农家乐,他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管理,创业梦变成现实。
现在,他们正在筹划农家乐二期建设。亚森·买买提干劲十足,意气风发。
殷月华:“吓人”的管理站变成了第二个家
8月1日,殷月华(右三)在活动室打台球时说,要打一杆“”,不承想把白球也击打落袋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殷月华是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管理局艾里西引水枢纽管理站站长助理。
艾里西引水枢纽是阿克苏河上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
“早些年,站上工作有多苦?第一天上班,我就被吓坏了!”殷月华说起当年的情景:用手推车拉土把大坑垫平当院子,从河里抽水澄一澄就拿来用,半个多月回一次家洗澡换衣服……
这十年,他亲历了基层站点办公环境、生活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年,位于老枢纽上游米处又建起了一座新型的艾里西水利枢纽。
这两年,塔里木河流域基层站点开展“十个一”标准化建设,殷月华所在的管理站拥有了办公室、宿舍、食堂、果园、活动室、阅览室、养殖区、蔬菜大棚等,办公环境、生活环境大变样。“现在,管理站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殷月华说。
今年,是殷月华在河边工作的第26个年头。他套用一句古诗说,自己要“不辞长作塔河人”。
麦麦提·麦合木提:实现新发展的“老船长”
8月3日,麦麦提·麦合木提在位于沙雅县哈德墩镇的塔里木河老渡口即兴起舞。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这十年,麦麦提·麦合木提的日子变化能用“巨大”来形容。
这个“巨大”以年为分水岭。
年,他从造船的木匠,变成塔里木河上摆渡的船夫。早些年,乡亲们手头紧张,他发明了摆渡“会员制”:给一只山羊羔,一年内包过塔河。30年来,粗略估算,这位“老船长”先后送50万人次过塔河。
时间来到年,距他摆渡的渡口几百米处,哈德墩大桥飞架两岸,乡亲们不再需要坐船过河,真正实现了方便快捷。
麦麦提上岸了,但没闲着。他牵头陆续成立了农业、养殖和农机三个合作社。现在,他家种了多亩棉花,圈舍里的牛羊有上千头(只)。
只是,每个月他都要回到老渡口,坐在岸边,看塔里木河奔涌向前,听塔里木河涛声依旧。
那木吉力才仁:“巴音布鲁克的孩子”带头振兴乡村
8月7日,巴音布鲁克草原,那木吉力才仁(中)和牧民阿里太(左一)等一起排练民族舞蹈,准备在村里为牧民们表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十年前,完成学业的那木吉力才仁决定回家乡做些事。如今,他已成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赛热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跟他一起工作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是一群“90后”“00后”年轻人。“我们的小伙伴热情高,脑子活,跑得快,办事能力强!”他说。
他所在的赛热木村是一个纯牧业村,离著名的天鹅湖“九曲十八弯”不到十公里。开都河从他家乡流向博斯腾湖,再经孔雀河注入塔里木河。
今年32岁的他出生这片草原上。现在,他正带着乡亲们成立合作社发展畜牧业,搞牧家乐发展旅游业。
那木吉力才仁说:“我是巴音布鲁克的孩子,乡村振兴我们也要跟上!”
申俊:赶上了塔河史上前所未有的综合治理
8月16日,申俊(右二)带人加固塔里木河干流下游一处河堤。今年,塔河流域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但因为上游的水利枢纽和历年防洪工程相当给力,加上科学调度管理,他负责的河段有惊无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申俊是塔里木河干流管理局英巴扎管理站副站长,今年36岁。小时候,他在书本上看到的塔河是肆意汪洋的“脱缰野马”。十多年前,当他第一次见到现实中的塔河时,很失望:“水位还不到我的膝盖。”
他是塔里木河干流管理局招录的第一批员工。他赶上了塔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综合治理,见证了塔河两岸的风沙变小、频次变少、生态变好。
如今,在他眼里,“脱缰野马”已变成了“汗血宝马”。塔河水在精准调度下,不仅断绝了水患,也灌溉了沿岸更多的农田,滋养了更多的胡杨林。
“有人说,我们是在中国最大的沙漠边守护着最长的内陆河。14年过去了,我愿意继续守护塔河。”申俊说。
凌红波:在科研主战场为塔河治理找“靶心”
8月24日,凌红波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汊渗轮灌生态修复试验区进行胡杨种子落种萌发试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凌红波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从年开始,塔里木河两岸成为他的科研主战场,工作核心就是为塔河下游的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尉犁县境内大西海子水库下游约十几公里处,有一个设在胡杨密林深处的试验区,这就是凌红波的科研“打靶场”。他要找到胡杨林生态修复的“靶心”。比如,原始胡杨林浇多少水才是高效、高质的?胡杨种子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萌发才能长出最好的苗?植被衰败的地方怎样才能修复生态……
几度春秋,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先后在塔河两岸完成。胡杨精神也激励着他和很多科研工作者,继续为这条中国最长内陆河的综合治理提供“超强大脑”。
吐米尔汗·阿布拉:在水一方是我爱
8月19日,吐米尔汗·阿布拉带着放暑假的孩子和丈夫图尔迪·艾麦提,在台特玛湖畔放牧点的柽柳沙包上享受温馨时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琦铭摄
记者和吐米尔汗·阿布拉夫妻俩的初识,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出来放羊还带着老婆呀?”
吐米尔汗脱口而出:“这个地方野猪太多了,他害怕,所以我来陪他,保护他。”
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台特玛湖畔,一个牧羊女的“认真”抢答,让记者决定听听他们的爱情故事。
年,吐米尔汗家从公里外搬到了距离图尔迪·艾麦提家一公里的地方。
当他给远道而来的她送上自家种的甜瓜时,她给妈妈说悄悄话:他很像自己在梦里见到的那个人。再往后,每过两三天,他都会骑摩托车捎她去附近的团场买菜。她做的长长的拉条子也在他心头缠绕。
他们相爱、成婚,在台特玛湖畔。
这十年,吐米尔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若羌县*府在紧邻县城的铁干里克镇建成英苏牧业村,他们从土坯房搬到了崭新的家园。两个孩子如愿进了校园,大儿子现在是若羌县技工学校学生,小儿子就读若羌县城的小学。她在新家照料两个孩子上学。他则继续在台特玛湖畔放牧,多只羊——是十年前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