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轰于丹下台
冬至前夜,窗外细雨嘀嗒,我有点睡不着,没来由地想起了于丹,想她为什么会被人轰下台。
有文化超女之称的北师大教授于丹,前些日子在北大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上台表示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台下观众喊:“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随后,场上不断有人要求于丹离开,经历了诸多大场面的于丹最终只得尴尬地走下台去。
发生这种事儿,当然有热闹好瞧,照例是嘈嘈一片,说什么的都有。这种事情现在经常发生,以致有人居心叵测地怀疑这或许又是一次炒作……看得多了,也就没了什么新意。淡定点的人一笑了之,过激一些的人难免要挖苦、谩骂、嘲讽一番。我是淡定还是过激呢?说不清楚。因为在这事儿吵吵嚷嚷的时候,我不想掺乎,现在平息了却突然想起了它。
事儿发生后,像于丹这么有名的人物当然不能就此毫无作为,就算她自己愿意息事宁人,她的拥趸好像也不愿意呀,于是就有人出面解释说,其实轰于丹教授下台的并非北大学生,而是社会人员,而且也没人说“滚”,而是让她“下去”。好像社会人轰的就不算丢人,好像能把名人喝退舞台的事只有非北大学生才能做,又好像被人喝“下去”就一定比“滚”下去有面子多了。其实这不一定是事实,北大学生向来有不畏名人的传统,轰个把于丹下台真就小菜一碟。
似乎还嫌不够,接着还有人说,于丹教授在昆曲界的影响几乎可以与世人公认的白先勇先生比肩,连昆曲界两位大师级人物也出面力挺于丹呢……
于丹的名儿再大,好像也还没有大到可以动用媒体等手段还为之圆谎的地步。北大忙着撇清似乎也没这个必要,如果真是北大师生让于丹“滚”了,我倒会对这所著名大学平添许多敬意。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连一个著名的、超女般的教授都要捧在手里供着,那还怎么指望当今的大学生开一代风气之先?
客观而言,于丹教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曝得大名的,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对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我们必须向其致以必要的尊敬,所以我们不要因此嘲笑她在北大的遭遇,我们一般人想在北大舞台上遭人喝退恐怕还不能够呢。
然而,于丹教授如果不是在公共场合,也不是声言要“代表”谁谁谁鞠躬的话,她尽可以想做什么就做好了。可偏偏要强出头“代表”别人,这就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了。难道只准你动不动就代表别人,而不让被代表者发表一下“下去”的意见吗?现在人们脾气长了,真不喜欢动不动就被人代表,就算对方是名人,也不能因为你有了名气,就有了越俎代庖去代表别人的权利。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名人一出,就哭着跳着恨不能磕头如捣蒜,人的尊严瞬间没了,而且名人立刻就像植入了膨体,根本就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于丹在北大台上预备“代表”的那一刻,一定也有些错乱,可能忘记自己是谁了。被人呵斥,亦属活该。
于丹在北大丢了面子,对她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从名人如何做人方面而言,不见得是坏事。人们不待见于丹,有人烦她“代表”成瘾,说到底还是对她此前解读“文化”的方式不以为然……关于学术修养,能跟于丹比肩甚至比她优秀的教授还很多,别人没有出名怎么就于丹出名了呢?主要是于丹把握时机迎合了一个时期的低层次的文化需求。能把握时机也是一种本领,但把这种本领作为追求终极目标就有点舍本求末了。不管于丹学术水平如何,她出名后一直在沿着既定路子一如既往地走着,走得意气风发得意洋洋。唉,以她的才能,其实还是可以静下心来做点真学问的。
做名人不容易,不是人们天生刻薄,而是名人随着名气增大,越来越对这个世界产生睥睨甚至轻蔑,越来越不在乎芸芸众生的感觉。常常提刀而立左顾右盼,仿佛宝刀屠龙,谁与争锋了。是啊,于丹可以“说”这个那个,现在又要说昆曲了。说就说吧,又要代表观众向人鞠躬。人们花钱看昆曲,谁有功夫花钱看一个二四六八混不搭界的人鞠躬?可见自我感觉太好,已经接近自讨没趣的边界了。赞